都察院權利雖大,可畢竟品級在那里擺著,只會有極少數人能夠在院里高升,御史最終的出路還是出任六部或者地方為官,說不得就到這位手下去了。
等敬酒眾人逐漸散去后,魏廣德左思右想才終于下定決心,趁著大家酒飲微醺他才上前和黃光升說話。
“黃大人,這次總督湖貴川,不知大人是打算怎么平息三省叛亂,是推行在四川做的重編徭役嗎”
魏廣德覺得,他之所以能在四川平息民族叛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限制地方官員對少數民族村寨的盤剝。
以前一省是這么做,現在三省自然也是會這么做。
只不過,這么做的成本很高,而且極易得罪地方鄉紳和土司,因為盤剝庶民的不僅是朝廷認命的地方官員,更多的其實還是那些土司。
魏廣德個人覺得,黃光升那一套好是好,可就是推行難度很大,需要有強大武力為依仗震懾宵小。
黃光升微睜醉眼看了看魏廣德,笑著回答道“其實那些苗人大多并非我們眼中的蠻人,他們所求也不過是衣食,至于其中別有用心之人,還是要武力鎮壓的。”
“恩威并施”
“對,讓苗人沐浴朝廷恩德,武力震懾宵天下太平,呵呵”
黃光升笑呵呵答道。
“大人是福建泉州人”
魏廣德也附和著笑道。
“是啊,泉州晉江潘湖臨漳人,魏大人也是”
黃光升笑著反問一句。
“我是九江府彭澤人。”
魏廣德笑道,“不知大人可聽說過俞大猷。”
“你說志輔,他也是晉江縣人,和我是老鄉,只不過他是泉州衛的軍戶。”
聽到魏廣德提起俞大猷,黃光升醉眼微瞇,心中盤算著魏廣德提起俞大猷做什么。
說起來,黃光升是認識俞大猷的,俞大猷比黃光升大三歲,而俞大猷的書也不是白念的,當初在晉江縣也算名人,畢竟十幾歲就中了秀才的人。
晉江縣就那么大,黃光升自然也就認識了俞大猷,只不過后來俞大猷接替父職從軍,而他則是科舉登科,文武殊途,說起來也是好多年沒見到過了。
之前他自然也知道,俞大猷在浙江剿倭犯了事兒,不過現在在大同剛剛打了打勝仗,雖然朝廷的封賞差了點,可畢竟恢復了世襲武職,也算沒有對不起祖先。
黃光升不知道魏廣德為什么提到俞大猷這里,所以開始謹慎起來,不過很快他就釋然了。
“家父曾和俞將軍在浙江剿倭,對他很是欽佩”
魏廣德先簡單和黃光升說了說他和俞大猷之間的淵源,隨后就在他面前開始介紹俞大猷從福建轉戰兩廣,再到浙江,最后去了山西的戰績。
黃光升邊聽邊微微點頭,他對這個老同學自然也了解許多的,雖然為官后沒有碰過面,但是邸報和官場上還是經常聽到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