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是。
安陸迎來了第四位藩王,這就是壽王朱右榰,他是明憲宗第九子,弘治十一年赴四川保寧府就藩。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太遠了,要求改封到內地,于是明武宗朱厚照上臺后,同意九叔朱右榰內遷,新選擇的封地也是在安陸境內,只不過叫德安府。
嘉靖二十四年壽王朱右榰去世,享年64歲,因為沒有兒子,壽藩被封除。
按照吳山和高耀的打算,那就是借用壽王府的地盤,稍加修整即可,再不濟就近修建新的王府,缺什么直接從廢棄的壽王府運過去,也會節約不少花銷。
要知道,藩王就藩的費用可是不菲,戶部除了要支出新建王府的花銷外,藩王就藩一路上的開銷可都是由戶部供給,這筆費用要一直持續到藩王達到王府才結束。
這一路上藩王出行的儀仗,隨行人員的吃住,都不是一筆小數字,足夠捉襟見肘的戶部頭疼的了,自然是能省就省。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賞賜的土地,只要不會觸及周邊士紳大族,地方上的抵觸就會少許多,相關的工作推行也快。
這個時期,只要能早早的把景王送出京城,在吳山和高耀等人看來,都還是值得的。
兩日后,魏廣德就聽說了,湖貴川總督黃光升在兵部選將中提出調俞大猷提調貴州西路參將一職的要求,兵部并沒有當即反對,只是表示會向嘉靖皇帝上書,等待皇帝的意見。
實際上在見了黃光升的當晚,他就收到了黃府派人送來的條子,知道黃光升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托,只不過魏廣德沒有馬上派人去大同,給俞大猷送信。
畢竟,這事兒的關鍵不在黃光升,而是在皇帝的態度,即便嚴嵩阻撓,可只要皇帝決心啟用俞大猷,嚴嵩也是毫無辦法的。
以前,或許官員們還擔心來自嚴嵩的壓力,害怕事后遭到報復,可是現在的情況下,無疑膽子就壯了不少。
打壓,又能持續多長時間
短時間遭到嚴嵩的報復,打壓,等些年裕王上臺,這段遭遇就會成為自己晉升的臺階。
雖然不知道俞大猷和裕王府是否有關系,可是嚴嵩和裕王府就是對頭,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自己和嚴嵩為敵,自然就是裕王府的朋友。
兵部的公文送進了內閣,魏廣德就等著內閣里的消息了。
很快,魏廣德就得到了來自內閣的消息。
和他想的有些差異,這次嚴嵩一反常態的并沒有反對,收到兵部奏疏的第二天就進行了票擬,并沒有如同當初大同敘功時,連續駁回兵部請功文書。
一起被送進西苑的奏疏,還有內閣會同禮部、戶部提請新建王府選址湖廣德安府的奏疏。
承天府那個地方,肯定是不能再做為新王的就藩之地,在其境內的德安府就成了最佳的親王府邸選址之地。
一切看起來似乎都很順利,嚴嵩和景王一系似乎放棄了抵抗般,并沒有選擇從中作梗,阻撓相關工作。
魏廣德對此,雖然有些好奇,可也有一些猜測。
他可不會像高拱等人在知道消息后,因為嚴家已經服軟,他想的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