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兩個人站在這里說話,或許是因為魏廣德進王府的時間不長,還沒有表露出強烈的,要保裕王爭奪儲君之位的態度,所以裕王才能把這些話在他面前說出來。
雖然有些矛盾,可魏廣德還是明白了,似乎裕王府這一路走來,都是高拱他們抬著裕王前進的。
做為君主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雄才大略,這從裕王身上是看不到的,這或許就是一個守成之君吧。
看資治通鑒,魏廣德知道書中所寫的,身為君王應該具備的三項基本素質,即所謂“仁”、“明”、“武”。
必須具備三項基本素質,即所謂“仁”、“明”、“武”。
“仁”既是帝王之仁,這并非指平日里溫和慈祥或者滿口仁義道德,而是要有德被天地的大仁,要“興教化、修政治、養百姓、利萬物”。
裕王具備這個素質嗎
裕王人是好的,至于是否具備大仁大義,魏廣德覺得只要不損害自身的利益,裕王應該是會接受的,至少在利益損害不大的情況下,裕王應該愿意向世人展現自己的“仁”。
“明”并不是明察秋毫的明,而是指君王能看清楚國家的狀態,能分辨出臣子的能力,要懂得治國之道,并且有自己清晰的立場。
其實這個“明”字有些籠統,魏廣德也不好概述,但是知道這么個大概意思。
裕王在宮外居住多年,雖然稍有在民間行走,但是畢竟是在宮外,多多少少也知道許多,至于說識人的能力,至少裕王把權利托付給的人,到目前為止沒有讓他失望。
至于治國之道,魏廣德感覺似乎裕王并沒有往那個方向去想,或者說他也沒有具體的目標,這個“明”字用在裕王身上,似乎有一點點晦暗。
至于最后一個“武”,并不是指武功,并不是要君王窮兵黷武,殺伐之氣,而是指得遇事要趁著應對,依據道理做出準確而堅定的決斷,不受到妖言惑語的影響。
所以,這個“武”也不是說做事武斷,而是要果敢有擔當的意思。
那么裕王當得起這個“武”字嗎
顯然,就先前裕王患得患失的情形看,裕王也是當不起的。
想到這里,魏廣德不由得有種想要一首扶額的沖動,裕王還真不是個合格的君王。
不過隨即,魏廣德就想到,或許也正是因為裕王是這樣的人,相對來說比較弱勢的君王,或許才能給下面有才能的大臣施展手段的空間。
裕王當然沒法和嘉靖皇帝相提并論,嘉靖皇帝初登大寶不久,就敢和楊廷和等大臣打擂臺,直到把他們徹底斗倒,不僅是因為他是皇帝,更有一顆堅毅的心。
其實,如果嘉靖皇帝和裕王相互中和一下,還真就是一個司馬光眼中完美的君主。
嘉靖皇帝身上有“明”和“武”,而裕王身上的“仁”匯合在一起。
實際上,以嘉靖初期的政局來說,如果不是嘉靖皇帝轉性去修道,嘉靖朝或許就會迎來一場中興,只不過因為嘉靖皇帝修道,只開創了“嘉靖新政”的局面。
當然,這樣的局面并不是嘉靖皇帝開創的,只能說和當時因為“大禮議”選擇站隊嘉靖皇帝的一幫大臣,他們大多因為殿試名次不高,所以注定無法身居高位而選擇投機皇帝,但是也正因為他們長期在官場中下層混跡,所以對大明朝廷存在的各種問題洞若觀火,而又能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