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古代通信手段比較落后,這么一來二回,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等官員到家,可能葬禮都已經結束了,根本來不及送父母最后一程。
針對這個問題,洪武八年,時任北平按察司僉事呂本提議,官員父母去世后,家屬直接通過當地官員上報朝廷,如此便減少了來回詢問核查的環節。
而且,朱元章還限定“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憂外,其余期年服制不許奔喪”。
可以看出,明朝基本延續了漢唐時期的丁憂制度,這主要是明朝統治階級推崇的思想與漢唐時期一致,他們都把“孝”放在“忠”前,希望通過“孝”來強化“忠”,進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實際上,明朝建國之初,朱元章對奪情控制的非常嚴格,基本所有官員都強制丁憂,只是到了永樂時期才開了奪情的先例,不過還算比較克制。
這樣的情況到了明宣宗、明英宗時期就完全變味,奪情之風達到高潮,宣德朝奪情25人,正統朝奪情人數為77人,在景泰朝不長的時間里奪情39人,復辟后的天順朝時奪情27人。
奪情在這個時期幾乎成為一種風潮,朝廷大小官員都希望奪情,以至于禮部官員不得不上書請求禁止外官奪情。
有了禮部官員的奏疏之后,明朝奪情現象開始得到遏制,到最后不是遇到與戰爭有關的情況,朝廷基本都不同意奪情。
整體而言,除了特別寬松的那幾十年,明朝一般只有這幾類人可以奪情
第一,武將,嚴格來說武將就沒有丁憂一說;
第二,特殊崗位人才,比如說御醫、欽天監官員等,朝廷很難找到人替代他們;
第三,不是武將但與戰事有關的人,比如說地方官員的轄區內出現了叛亂,正在組織平叛工作;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人也可以奪情,那就是主政一方的父母官,百姓自發為他請命奪情,不過這類人很少。
這不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巡撫、總督一類的封疆大吏,明初一般都準許丁憂,明中后期則普遍奪情。
總的來說,能夠“依法”奪情的人都是身系國家安危或者皇帝確實離不開的人。
嚴嵩是死了老婆,自然不在太祖制定的需要丁憂的范疇,嚴嵩是不必丁憂的,而嚴世番不同啊。
何況,讓嚴世番丁憂也不影響朝政,他徐階感覺自己的身體和精神,還能再為國家工作二十年。
只是萬沒想到這樣的情況下,還能被嚴世番玩出花來。
第二日一早,嚴嵩洗漱后穿好朝服去靈堂看了眼,就在嚴世番攙扶下出了府門上了大轎趕往西苑,嚴世番也跟在后面。
接到圣旨,自然要去謝恩。
嚴世番隨著嚴嵩入了西苑,在永壽宮覲見嘉靖皇帝謝恩,這些不過都是繁文縟節,如果不是嚴嵩帶著嚴世番進來,往常嘉靖皇帝都是讓人直接在永壽宮外行禮就算完。
待嚴世番謝恩后,嘉靖皇帝才嘆道“汝母也是高壽之人,當不留遺憾,不過這后事,你務必辦的風風光光。”
嚴世番口里喊著遵旨,一邊又跪下磕頭。
等嚴世番磕完頭起來,嘉靖皇帝看了眼嚴嵩,又看看嚴世番,這才又說道“汝家想來事兒也不少,你先回去吧。”
嚴世番知道,雖然自己在內閣幫助父親處理公務,可畢竟不是內閣大學士,即便得到過嘉靖皇帝允許。
這兩日因為家里的事兒,嚴嵩都是告假在家,皇帝讓自己回家留下父親,想來也是要說內閣的事兒。
現在內閣里只有兩人,父親不能當值,就只剩下徐階一人,自然是不行的。
要么父親回內閣辦公,要么就是增補閣臣,可是增補閣臣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定下來的,所以讓父親會內閣處理公務怕才是皇帝現在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