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魏廣德討論中,魏廣德也漸漸意識到,張居正其實只是想要找出一套淺顯易懂的征繳方式,讓官府知道該收多少,讓繳稅百姓知道該繳多少,而不是聽下面的吏員說要收多少。
只是,到現在為止,他和張居正只想到合并量化賦役,卻始終未找到如何收取,因為此時大明朝南北各地,實行錢幣和實物征繳,還有徭役,實在難以找到統一的辦法解決。
想到當初張居正說的,“百姓苦徭役”,魏廣德是深有同感。
實際上,逼迫大明百姓破家的,很多不是賦稅而是徭役。
需要說明的是,其實不是魏廣德不知道改革大明征稅模式,直接把過去實物和貨幣,勞務統一調整為白銀征收這樣的方式,實在是現在的大明朝,別說白銀,就連銅錢其實都缺。
想想當初,他舅舅和父親一番操作下來,把九江衛在明初發下來的銅炮換成鐵炮,搞到的銅料都直接鑄錢就可想而知。
官府都沒有足夠的銅料鑄錢,此時民間流通的貨幣會是什么貨色。
至于白銀,那更是緊缺,平常要討幾百幾千兩沒問題,可要變成收稅那就是另一回事。
大明朝現在每年征收的稅金大約是三百萬兩,其中不少是銅錢,白銀只是為了押解方便而換的,可不是朝廷認可的貨幣,屬于貴金屬的范疇。
蒙元時期,白銀曾被官府作為貨幣征收使用過,可是在大明不是。
魏廣德想了很多,思想不自覺就飄了。
不過這一切看在裕王眼中,那就是魏廣德在思考,在深思熟慮,所以他很安靜的坐在一邊等待著。
明軍軍力的衰敗不是一朝兩朝的事兒,雖然都說英宗在土木堡敗光了明軍精銳,可真實情況是在此之前,明軍軍力已經不斷下滑。
在被包圍在土木堡之前,英宗派出幾路兵馬,特別是京營的騎兵,在和瓦剌交戰中都吃了敗仗,才不得已收縮兵力聚在一起,最后被人一鍋端。
而到了現在,大明邊鎮的情況就更糟糕。
大明空有百萬大軍,卻都分散駐守在邊堡中,各堡城戰兵多則千余,少則百人,而當初設計的一處遇襲周邊軍堡大軍起出支援的戰法,卻已經打不起來。
到最后,往往邊堡被毀,人口和資源被韃子掠奪一空,揚長而去。
而在大明朝這邊,則會陷入無休止的相互指責。
總督、巡撫有無責任,總兵、鎮守有無責任
稍微鬧得厲害些,就變成文武之爭,如嘉靖皇帝這樣玩弄朝臣于股掌之間的帝王都對此束手無策。
這就是大明朝現狀,有點邊鎮戰敗則各方相互推諉責任,設置怎么多官職本意是為了防患于未然,但是最后卻變成這樣,找不到一個該處置,該負責之人。
最后,往往就是皇帝根據自己的喜好,挑出幾個倒霉蛋頂缸,罷官去職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