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縉是兵部右侍郎,張守直是年初上任的太仆寺卿,二人聯袂而來,要說沒事兒是絕對不可能的。
“大司馬,我這上任太仆寺才知道,這兩年太仆寺一直缺馬得緊,邊鎮和兵部一天到晚找我要馬匹,看我上哪兒去找給他們。”
說話的是太仆寺卿張守直,之前任大理寺少卿,年初遷太仆寺卿,這是訴苦來了。
明朝的馬政,在這時候其實早有沒落,民間牧馬直接折色變成了常盈庫的收入,官牧的馬場倒是有馬,那是檢查的時候,之后這些馬匹就不得不以各種理由死去。
正如野史流傳中一般,“明代曾有帥曰馬不死,吾所養之馬何以售。
俾曰馬不死,吾驗馬之錢何以來。
軍曰馬不死而吾與馬戶通同及闔族幫買之利何以得。”
明朝自下而上貪腐成風,馬政自然也不可幸免。
只是到了弘治后,北方蒙古人壓力陡增,明軍又開始急需大量戰馬,這到底是為備戰還是什么就不好說了。
不過,身為兵部尚書的楊博自然知道其中貓膩,邊軍缺馬是事實,邊軍倒賣馬匹也是事實。
“你想如何”
既然張守直和葛縉一起來此,想來是他們想到什么辦法,才會到自己這里來商議。
“楊大人,先不說邊軍,就說著京營缺馬也要先解決解決。”
葛縉這時候先開口說道。
“你們應該是商議出什么法子了,先說說吧。”
楊博皺眉,直接說道。
“我問了太仆寺里的老人,他們說以前朝廷缺馬的時候,都是以納馬授職的方式解決,此法好處很多,最主要是可要快速大量獲得馬匹,解決缺馬難題。”
張守直直言道,說著就從袖中拿出一份奏疏,“請楊大人過目,若可行還請兵部代交天子御覽。”
“納馬授職這就是你解決京營缺馬的法子”
楊博自然知道納馬授職是個什么東西,雖然用的是“納馬”二字,實際上卻是以折銀的方式解決。
需要授職的人把錢交給太仆寺,以此獲得進身之階,不管是入國子監等待授職還是其他去處。
至于這些錢,太仆寺自然會拿著銀子從周邊番邦和土司處購買馬匹轉交軍隊。
至于想要直接送馬也可以嗎
答桉當然是不行,雖然名為“納馬”,可若是大家都直接送馬來,負責購馬的官員還怎么操辦此事。
京營缺馬,前些日子葛縉就回部里說了幾次,之后一直和太仆寺交涉,今日算是有了定論,只是這“納馬授職”一事,楊博還是有些猶豫。
接過張守直的公文看看,以太仆寺馬缺奏請開納馬授職事例,京衛武學生曾經科舉者,許納銀二百四十兩入監;民間中武舉鄉試愿納者,如之,未經科舉者納銀三百二十兩,民間軍籍軍余、探親來京愿納者如之。
軍職邊方立功者,許納銀贖免,千百戶、鎮撫納銀一百兩,指揮一百四十兩,都指揮而上二百兩,立功未完愿贖者,以遞減。
邊鎮就各巡撫,兩京各省就撫按衙門上納還職,計立功滿日支俸,一在京在外軍民人等許納銀二十兩授冠帶義士榮身,內則呈部,外則告所在官司,上納即給帖復其身,有違礙者不許詔可。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