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這信要你親自起開,我也就懶得看了。”
徐江蘭把信放在桌上,坐在一邊空位上看著魏廣德狼吞虎咽的吃飯。
平日里白天可是很難見到魏廣德在家里用飯的,畢竟大多數時候他都是在裕王府里。
魏廣德只是抬頭沖她笑笑,三口兩口吃掉手里的饅頭,隨即拿起桌上的信封,他已經預感到,這份信里可能和上次他派人送回去的消息有關。
旁邊的侍女在徐江蘭的指示下開始收拾碗快,魏廣德則是直接拿著書信去了書房。
拆開,看清楚信上的內容,魏廣德心里暗暗吃驚。
南京那邊居然要調十萬兩銀子到京城來作為活動經費,只是這錢是放在某個在京城的商號里,魏廣德需要的時候可以直接去取。
而信中也直接點出要他拜訪的人家,包括內閣兩位閣老和兵部的大人。
摸摸已經毛茸茸的下巴,魏廣德尋思著這么多銀子,那里用的了。
不管是徐階還是袁煒那里,送千兩銀子就頂天了,至于兵部那邊就是一兩千兩就夠了,真搞不懂老丈人是怎么想的,居然弄這么多銀子到京城來。
看樣子,他們經營的那條商道是真的賺錢。
對于沿長江販賣私鹽的活計,其實還是幾年前鬧倭亂的時候才逐漸發展起來的。
從倭寇手里搶回來的私鹽,直接被張富貴拉出去販賣了,由此初步建立一張銷售網絡。
而之后,商家則不斷詢問他們手里是否還能弄到私鹽,也因此才有了南京方面和總理鹽政鄢懋卿的接觸,直接販賣四大鹽場余鹽盈利。
這樣的生意,普通人當然做不了,以前能做余鹽生意的要么就是大鹽商,愿意花大把銀子多方打點,不過他們能拿到的鹽引畢竟有限,更多的還是直接通過私鹽進行販賣。
畢竟,買鹽引的銀子是要交京城的,私下里販賣私鹽根本就不用上賬,銀子過手就可以分掉。
至于說這么多鹽有沒有市場,這只能說官府就有這么操蛋。
大明朝建立之初進行天下人口普查,朱元章親自主抓此事,在此基礎上編制了賦役黃冊,以戶為單位進行戶籍登記,內容包括家庭成員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住址、丁口、土地、房產和戶級。
此次行動,有天子監督,又派出大量的監察御史參與和監督了此次普查,因此數據真實性很高,當時普查人口為接近六千萬。
因送給戶部的一冊,封面用黃紙,故稱黃冊。
按規定,黃冊十年一造,每冊一式四份,分別上報中央戶部及省、府、縣戶房存檔。
不過就魏廣德所能查到的資料,明朝貌似人口最多的是在永樂元年,黃冊記載人口達到一千一百萬戶,六千六百余萬口。
天下承平百年,十年前最新的黃冊顯然,大明朝人口為六千三百余萬,較永樂時期居然少了三百萬人。
因為大明人口百余年來變化不大,自然各大鹽場產鹽也有定數,通過控制鹽引穩定鹽價。
魏廣德當初還在崩山堡的時候就知道,老家那邊就有隱戶,他們無產無業不記錄在黃冊之上,這樣的現象自然不會只在自家才有,全國各省皆然。
沒人知道這時候的大明朝到底有多少人口,但是官方黃冊上始終就是六千余萬人。
在魏廣德不知道的后世,滿清入關奪取天下之時,接收明朝戶部管理的黃冊,居然有人從這堆大明最重要的文檔中發現了崇禎二十四年賦役黃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