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素以刻薄寡恩而著稱,而且極度自私自利,這些就是外朝官員給他的評價,他可不在意這些。
不過對于他看中的人才,都敢于破格用人,這才給了徐杲這一難得的機遇。
西苑里發生的一幕,很快就傳到宮外,被朝臣們所得知。
一開始,這些經過科舉,一步步考上來的進士聽聞,有個工部的大匠,居然憑借著奇淫技巧得了嘉靖皇帝的賞識而平步青云,居然直接被授予工部尚書銜,可想而知是什么樣的心態。
那就是炸裂,紛紛叫嚷著要上奏疏彈劾,要把嘉靖皇帝罵一頓。
不管是不是為了騙一頓廷杖,反正吵吵著要鬧的官員那是真不少。
不過很快,他們在周遭一些反應快的官員耐心的講解下,也逐漸反應過來,似乎自己剛才有些失態了。
要是明朝官制,但說六部,一尚書二侍郎的制度貌似是通例,其實也不盡然。
實際上在數年前,工部就是有兩位尚書并立的,分別是歐陽必進和雷禮,只不過那時候掌部事的是歐陽必進,也就是正牌尚書,而雷禮掛著工部尚書銜,卻奔走在工部個大小工地,視察、指導工作,這就是差遣。
很難想象,讓一個人既要負責部務,還要奔走各地視察工作,以大明的交通條件,根本不具備這種可能。
直到歐陽必進致仕,嘉靖皇帝讓雷禮掌部事,雷禮這個工部尚書才算扶正。
至于為什么沒人提出此事,也不是因為嚴嵩有多大的影響力,概因這其實是從洪武年間就流傳下來的規矩,其實也是側面反映出六部事務太多,按照一尚書二侍郎的配置忙不過來,所以增加官員。
洪武朝那會兒,戶部可是創下過同時有七個尚書掛銜的盛況,每人還各自分管一塊政務互不干涉。
而且在大明朝一個官職數人擔任其實也是常態,一些是虛銜,提升官員品級、待遇用的。
比如內閣閣臣,除了某某殿大學士的官職,加太子少保等加官外,還會掛尚書銜,也就是硬生生提高閣臣的品級。
確實是有一些職位本來的人手忙不過來,所以另外添設一些同職位官員共同辦事的現象,在大明朝也不鮮見。
至于徐杲這個木匠成為工部尚書,其實就是前者,讓他享受尚書待遇而已,要想掌部事,那是不可能的。
有了這個共識,之前還想要上奏疏,用題本堆死嘉靖皇帝的大臣們果斷的選擇放棄。
就如傳出來的話那樣,這都是“先朝故事”,這如何說,他們可是沒事兒就把祖制拿出來說事兒的。
有時候,嘉靖皇帝在維護祖制上,顯得比他們積極多了。
消息到了裕王府,裕王等人自然也是震驚的無以復加。
一個木匠,直接搖身一變成為工部尚書,勵志,是真的勵志。
說什么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他們這些進士都沒法和這位叫徐杲的大匠相比。
“壞了。”
就在眾人震驚的時候,張居正忽然失聲叫道。
“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