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自己的老家有藩王存在,那么這些官員即便知道其中內幕,可也不愿意去觸碰宗藩制度,擔心得罪宗室,在地方上對自己的宗族不利,因為要解決宗藩祿米,本質就只能減,不斷減少他們的祿米需求,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財政壓力。
其實這么些年,魏廣德也有一些想法,只不過這個想法會對上層宗室極度不利,他擔心引火燒身,所以只能繼續思考他法。
現在遇到林潤,魏廣德此時考慮的就是要不要把他做為這把刀,狠狠砍向宗藩。
“你的奏疏,短期內會讓下層宗室獲得一點點祿米,能果腹,但根本上還是不能解決問題,時間長了他們也會鬧。”
魏廣德只是澹澹的評價道。
“可是現在朝廷的財政,已經難以支持宗藩祿米的供給,山西等藩王較多的省份,都選擇拖欠的方式解決,把矛盾往朝廷里送。
實際上宗藩祿米難題已經達到不得不正視,尋找辦法解決的地步了,難道還要嘉靖十六年河南宗室再次上演屢索無果而嘩嗎”
林潤只是說道。
魏廣德陷入沉思,在來到大明朝以前,魏廣德和網上大部分人觀點一樣,認為大明朝的財政是被宗藩近乎瘋狂的繁衍拖垮的,其實根本就不是這樣,或者說并不準確。
明朝的宗藩確實很能繁衍,僅嘉靖朝,以河南周王府一系為例,嘉靖初年有人口千余人,而到前兩年,人口就已經擴大五倍,近六千人規模,時間僅用了三十余年。
魏廣德并沒有去專注此數據,只是聽人閑聊時提起。
宗室人口暴漲,確實會無限放大祿米需求,給朝廷制造巨大的財政負擔,但實際上,明朝財政很早就出現了問題,當時的解決辦法就是“折鈔”和“折色”兩個方式來解決,和官員俸祿類似的方式。
一部分祿米被折為廢紙般的寶鈔,實發部分又進行部分折銀,每石的價格也遠低于市場價,所以實際上明廷給宗藩發放的祿米大約只有應給祿米的三成。
不過就是這個三成的數字,說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特別是針對已經捉襟見肘的明廷財政來說。
只是,以魏廣德對現在大明朝官場的了解,他覺得這其中怕不全是地方無力支付鬧出來的拖欠。
嘉靖中期開始,中下層宗室的宗祿都被地方官府經常性的克扣、拖延,考慮到明朝的文官們連軍餉都敢貪污漂沒拖延,更何況是無權無勢的普通宗室
也就是親王、郡王這樣地位比較高的宗室,地方官府才不敢隨意克扣,但是拖延卻也時有出現。
至于林潤口中所說河南宗室“屢索而嘩”,實際上是河南宗祿拖欠二百四十余萬石引發的,這個數字其實是本色總額,折鈔后實際應支放一百余萬石。
至于為什么會有這么巨大的數字,當然不是一年應支放的祿米,而是很多年積欠下來的結果。
“我覺得可以先遞上去,就這樣吧。”
魏廣德看著林潤,想想又補充道“正如你所說,必須要解決,不然早晚還是要出事兒。”
魏廣德想好了,也不讓林潤去修改這份奏疏,畢竟這就是這時代人能夠想到的,而且他也不打算緊接著就上奏自己的方案,他還想再看看,其他朝臣針對宗藩祿米會提出什么意見來。
試水,用林潤的提案試水,看嘉靖皇帝是否打算在這幾年對宗藩條例進行修改,給兒子登基鋪好道路。
不過說道這里,魏廣德不覺好奇問道“若雨,你怎么想到此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