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得有船民帶路,他們才能在短時間內湊足船只。
和林朝曦分開的時候,他手下還只有千余人,逃竄過程中沿路又收攏了一些手下,也才堪堪二千來人。
這可都是保命的本錢,他當然不想隨意放棄,只能全部帶上。
在大海上,那可是全憑實力說話的地方。
之所以想到出海避難,這還是當初挑選親兵的時候,他從船民中選出幾個身強力壯的漢子。
窮途末路之際,看到他們,他才能想到奪船出海的念頭。
大明雖大,可已經沒有了給他安身立命的地方,留下來只有死路一條。
好死不如賴活著,他張璉還想要東山再起。
眼下是大勢已去,先避其鋒芒茍且偷安才是正途。
張璉不是瞎逞英雄的人,能在這時代建國的,也不會是沒有城府之人。
審時度勢之下,張璉已經有了自己的選擇,只是好不甘,好不舍。
終究是故土難離,他這幾天都會來到這個小山上,眺望遠方的故土,那里是大明,是生他養他的地方。
這時代,雖然航海技術發展很快,大明的船只也可以從福建直入倭國或者下南洋,可大多還是需要沿途就近靠港,補充澹水和食物,若是要一路遠航,那就只能每條船只少裝人和貨物,多帶補給品,這還要靠天老爺保佑,不遇到大風浪。
進入大海后,雖然讓張璉一時有了天大地大任我遨游的感覺,可船不靠岸終究不安。
問了身邊曾是船民的話,選擇先來東番島,補充一些航海物資,再選擇下一步的去向。
東番島,其實就是后世的臺灣島,此時島上荒蕪,只有土人和少量對岸的漢人或逃罪,或躲避賦役或戰火來此居住,討生活。
在明朝的官方記載里,這個大島是叫雞籠山,或稱東番。
雖然距離大明的福建行省不遠,可是大明建國后并沒有派出兵馬占據這里。
在朱元章的意識里,他只收復元朝的土地就足夠了,而距離福建遲尺的臺灣島,因為元朝時期就沒有在這里設置官府進行管轄的緣故,所以大明也沒有將這里視為領土,只是按照元朝時期的體制,在澎湖列島設置了巡檢司,控制臺灣海峽。
對一些不懂海洋的明人來說,不少人還以為這里就是琉球國。
在明朝和琉球國確認宗屬關系后,東番島才被確認不屬于琉球國,因而在明朝的官方記載中就有了大琉球國和小琉球國的區別,大琉球國自然就是琉球群島,而小琉球國就是東番島,也就是臺灣。
而在洪武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章列出的十五個“不征之國”中,朱元章就將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占城國、蘇門答剌、西洋國、爪洼國、湓亨國、白花國、三弗齊國、渤泥國列為其中,告戒后世子孫不得恣意征討。
不過,對于在海上討生活的人來說,自然知道這所謂的小琉球國是個什么東西,這里就是一些土著人的部落,哪來兒什么國王,在這里根本就沒有形成什么國家。
張璉雖然找來不少出過海的船民,了解到這里的真實情況,可也不敢在這里久留。
在他看來,一旦自己行蹤暴露,就兩地之間的距離,說不準一覺醒來就發現明廷的大軍已經來到這里。
所以東番島雖然好,卻不是他可以久留之地,只能是作為臨時駐地。
這次搶來的海船,因為時不時還要使用的緣故,所以船上倒是備有不少食物,只是他這次帶出來的人太多了,兩千來人,所以根本不夠他們的使用,而且在出海前,他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