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被倭寇攻陷的城池不少,可這些城池都是縣城,確實沒有府城被攻破的記錄。
“多慮了吧,賈老”
張臬兀自有些不信。
“倭寇召集來這么多同伙,所圖非小,否則斷不會如此。”
賈老只是答道。
自己剛剛接手福建,雖說這里被游震得搞成一團糟,可無論如何也不能在自己手上丟掉一個府城,否則朝堂怪罪下來,可不會講什么情面。
念及此,張臬還是穩妥考慮,決定派出一員能征慣戰的大將坐鎮興華府。
“賈老,那你馬上給我書寫一道公文,命劉顯速率軍北上,前往興化府坐鎮。”
此時,張臬首先想到的還是劉顯,他在廣東率官軍抵抗倭寇打的幾仗都贏得漂亮。
“好。”
賈老答應一聲,在張臬讓出位置后,就做到總督位置上,提筆開始書寫公文。
很快,一份公文書寫完畢,雙手將公文遞給張臬后,賈老在他復核之時又提議道“目下南贛副總兵俞大猷還未有旨意脫離本兵掌控,可命他率南贛兵馬一起前往。”
“這”
張臬有些遲疑,興化府之危嚴格說來只是猜測。
單憑一個猜測,就命令兩位總兵官率兵前往,貌似有些小題大做了。
劉顯那邊還好說,劉顯率領的粵軍因為沿海防倭的需要,兵馬都分散到了沿海府縣城郭,劉顯本人身邊所帶人馬其實并不多,不過千把人爾,人吃馬嚼也還能支撐的起,可俞大猷所率大軍,至少是好幾千人馬,這大軍一動,一天的消耗可是不得了。
雖然說吃的是朝廷的錢糧,可畢竟要從自己手里拿出來。
拿不出來,這年頭當兵的就敢跟你鬧。
所以,很多時候,他們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在發布命令的時候,不得不多考慮一些。
別倭寇沒剿成,自己的兵因為錢糧鬧出嘩變來。
“還是先調劉顯去吧,俞大猷那里暫時按兵不動。”
張臬還是做出了自認為最穩妥的決定,殊不知因這一決定,大明朝自剿倭以來最慘烈的一場血桉就此注定。
北京城,內閣中,由徐階、袁煒主持的部議終于做出了決定。
“既然大家都已經同意,那就請袁大人草擬奏疏,就定副都御史趙炳然和侍郎葛縉為浙江巡撫人選。”
一場部議終于結束,幾番討論后選出巡撫人選,皇帝交代的差事算是完成。
想到先前接到的消息,裕王府、高拱不摻和此事,徐階也只能在心里生出一絲可惜的想法。
本來他是想力推高拱去浙江的,名義上就是給他累積軍功,真實目的當然還是希望他能離裕王遠點。
弟子張居正可是傳過來裕王府里的消息,都多少年了,裕王殿下到現在還是遇事首先想到的就是找高拱,這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