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扎營五黨山,還在許厝扎下營盤。”
譚綸知道倭寇約六千余,卻是分守三地,心中不由得冷笑。
雖然這樣的布置可以層層抵抗明軍的攻勢,可兵力分散的弱點卻是暴露無遺。
“火器,在戰陣中的作用,諸位都應該清楚了,浙兵雖遠道而來,可營中火器頗多,足以在戰場上碾壓倭寇。
我決定,以戚繼光率浙兵為中鋒,正面攻擊,俞大猷除率領本部人馬外,兼領水師為右路軍,斷敵海上退路,劉顯為左路軍,側翼夾擊倭寇”
譚綸自然不會忘記自己過來的原由,開口就分派了作戰任務,為戚繼光爭奪功勞。
而下方的劉顯、俞大猷聽到譚綸的排兵布陣,都是無可奈何對視一眼。
其實,在他們聽說譚綸隨浙兵趕往興化府時就已經有所猜測。
俞大猷和譚綸,不過有一面之緣,而他卻是知道,譚綸在浙江時,可是以布政使司右參政和按察使司副使的身份,多次參與圍剿倭寇的戰斗,去年浙兵援閩也是譚綸為統帥,戚繼光領兵參戰。
毫無疑問,就算有他這個副總兵在場,也的聽他們那些文官的,更何況現在譚綸還是福建巡撫,是這里最大的官。
就算朝廷任命自己為福建總兵官,要還得是聽他的。
俞大猷已經學會了在官場上,少說話,多做事,才是處事之法。
既然拗不過譚綸,那就聽著好了。
他這么想,可劉顯卻不這么看。
他是廣東總兵,只是臨時被總督張臬派過來救援興化府的,可不會留在福建,自然就不怕譚綸給他穿小鞋。
甚至,如果不是張臬那邊抽不出兵馬,能給他調派兩三千軍隊增援的話,他和俞大猷匯兵后直接就攻打興化倭寇了,哪里還要等戚繼光的人馬參戰,分薄這份戰功。
等譚綸說完話后,劉顯就起身抱拳道“譚大人,浙兵遠道而來,人困馬乏,加之多位新招募之兵,以他們為中路似乎不妥。”
戚繼光坐在劉顯左側,自是下首一個位置,聽到劉顯這么說,心里倒是有些佩服這位,敢和文官叫板的武將。
劉顯既然說話了,自然不會就這么含含湖湖的過去,而是要說清楚,反正回頭自己回廣東,誰還怕你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巡撫。
“譚大人當知道,中路乃是正面和倭寇交戰,戚將軍手下新兵過多,若是有意志不堅定者,在戰陣之中引發混亂,后果難料。”
直接反對由戚繼光部為中軍,這也是劉顯深思熟慮過后的決定。
劉、俞、戚三軍,自是以俞大猷部最強,加之還有擊敗張璉反賊所鼓舞起來的士氣,作為中軍才是最合適的。
戚繼光部雖然比他的兵馬多很多,可是也只能作為配合中軍的部隊,和他一樣排列在左右路夾擊倭寇。
按照譚綸話里的意思,那就是要讓戚繼光的人馬打中路,讓他和俞大猷改到邊路配合。
誰不知道倭寇打仗都是只走一路,他們和明軍交戰,都是靠悍勇直接中路突破。
若是按照譚綸的指揮行事,鬧不好功勞全在戚繼光那里,他和俞大猷根本什么也撈不到。
就算俞大猷還有個指揮水師封鎖的任務,可這伙倭寇是在岸上,有啥用
不過劉顯還沒有愚蠢到指鼻子開罵,說譚綸就是幫著戚繼光撈戰功來了,用戚繼光部新兵多作為理由。
“劉都督,本官剛才已經說了,戚將軍部下多使用火器,正是正面迎戰倭寇,消滅他們的不二法寶,沒必要用將士們的性命去和倭寇死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