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路大軍吃罷戰飯,每名士卒又分發了一些干糧,今日明軍是打算一鼓作氣徹底消滅殘留在大陸上的倭寇。
隨著中路戚繼光部營寨響起隆隆戰鼓之聲,營寨大門打開,一列列士卒排著整齊隊形出營,向著許厝倭巢前進。
伴隨著鼓聲,左右兩個明軍營盤也跟隨敲響戰鼓,兵士們整裝出營。
明軍分三路逼近倭巢,自然引起倭寇激烈的反應。
其實,在戰鼓聲響起之時,倭巢內的倭寇幾個小頭目就已經很是擔心的匯聚到一起。
昨日,營寨的首領說回去商議如何對付戚老虎,之后一晚都沒有回來,他們也都還在擔心,擔心今日一早明軍攻打營寨的時候該怎么辦。
留下的這些小首領,有些平日里關系還不錯,有些就是對頭,也只有首領才能壓制住他們。
現在首領不在,自然大家都相互不服,不愿意接受對方的指揮。
連續派出幾波人往平海衛城送信,另一邊只能按照自己的防御陣地,各自組織防御,抵抗明軍的攻擊。
倭巢內,百余名倭寇騎兵牽著馬在那里,不知道該不該趁明軍靠近陣前的機會,對明軍軍陣發動一次突襲。
這些戰馬,多是從興化府城里找到的,倭寇可沒有準備馬船,帶著戰馬跑到大明來搶掠。
而這支倭寇騎兵,也是倭寇首領想到的出奇制勝之法。
想要利用明軍立足未穩之際,出動這支騎兵部隊進行沖擊。
只不過,到了現在,這支隊伍已經沒有了指揮。
倭寇團伙里,對于命令還是很服從的,至少在沒有露出敗績以前,沒人敢不尊軍令。
只是,現在是眼看著明軍逼近列陣,開始擺弄起火炮來,可卻遲遲沒有傳來讓他們出戰沖陣的命令。
按照原本的計劃,可是由這百余名倭寇騎兵為箭頭,身后跟隨兩千多倭寇對明軍中軍發動沖鋒的。
這兩千多人,也就是原先駐扎在許厝的全部倭寇了。
劉顯、俞大猷部的進攻相對簡單很多,劉顯軍中火器本就不多,而俞大猷雖然重視火器,可畢竟臨時趕到南贛,就是奔著剿滅張璉等反賊去的,自然也沒時間給部隊尋摸火器,只能是以手上武器嚴加操練應急,頂破天就是把營中火器集中使用。
現在的俞大猷,已經意識到火器集中使用的好處,密集火力打擊下,能承受的住的部隊還真不多。
左右兩路明軍在陣前已經擺好架勢,可中路的戚繼光部準備的時間就稍久一些。
十余門佛朗機炮和百余門虎蹲炮被分成幾個集群,在明軍軍陣前組成炮兵陣地。
佛朗機炮后,數名明軍士卒正在做著開炮的最后準備,而虎蹲炮相對簡單些,只有兩個人蹲在炮后。
也就是倭寇沒有沖出來,若是倭巢營寨打開,虎蹲炮后就只會有一個炮手停留,打完就要退回陣后。
此時若有西方的將領來到這里,自然也能看出,戚繼光部隊的訓練和軍陣布置,其實已經和此時西方軍隊水平不相伯仲。
所謂差異,不過也是因為戰法和裝備不同而造成的區別。
俞大猷騎在馬上,觀察這倭巢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