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博要離開內閣的時候,徐階又叫住他說道“兵部那邊最好給福建下個文,讓他們盡快解決興化倭寇,已經拖了很長時間了。”
“此事我也知道,只是這次閩粵倭寇活動頻繁,無力抽調大軍支援興化府,浙江趙巡撫也不愿調走精銳入閩剿倭,所以才拖延至今。”
楊博有些低落的答道。
下面那些地方官,各有各的心思,有時候就算他這個尚書知道詳情,可也難以直接下令做什么,實在是官場的潛規則是如此,他也不敢輕易撕破這層窗戶紙。
“催催吧。”
徐階也只能這么說道。
楊博所說的情況,他又何嘗不知。
只是知道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在年前他知曉浙江趙炳然的決定,他一定會馬上派人給那邊送信,讓他以大局為重。
可是時間已經拖延至今,再給浙江送信,讓他們派遣精銳大軍南下,已經于事無補。
那么,朝廷里還能做什么
那就只能催,下公文催促福建盡快開啟戰事,消滅盤踞在興化府附近的倭寇。
官越大,需要培植的黨羽就越多,為的是什么
難道他們不知道這么做,早晚會因為某些人欲壑難填的貪欲而事發,最后引火燒身嗎
培植黨羽,還不就是為了自己的命令傳到下面,能夠被人忠實的執行,而不會因為各種原因推三阻四。
只有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人,才會真正的聽命于自己,也只有因此才能享受到權利的快樂。
不過,這些所謂的自己人,真的遇事會全心全意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辦嗎
當然不完全會,他們也是有自己的私心的,也就是命令沒有影響到他們的利益。
這也是他,以及他的前任嚴嵩,前任的前任,等等無數的內閣首輔們都在做的一件事兒,那就是培植黨羽,哪怕因此有可能被打上結黨營私的污點也在所不惜的原因。
對于剿倭,要些人手而已,徐階自信是能夠讓趙炳然聽從的,因為這個命令不會對他的利益造成影響。
兩人說話間,徐階已經走出了屋子,和楊博一起站在院子里。
四下無人,徐階又小聲問道“這段時間,韃子不斷騷擾邊境,你覺得今歲到底會不會有一場打仗”
福建太遠,京師照顧不過來,鞭長莫及,徐階最關心的其實還是九邊重鎮的安危,他也是經歷過庚戌之變的人。
楊博倒是有些奇怪徐階的舉動,不過聽到他的問話,想想才答道“去歲起,韃子侵犯遼東事件確實在增加,不過這絕對不是俺答汗對遼東產生野心的證據。”
直到現在,楊博依舊不認為遼東有什么價值,至少沒必要損兵折將去和大明死磕遼東,在他眼中這實屬不智。
“俺答汗絕不會取遼東”
徐階對于楊博的回答并不是很滿意,又開口追問道。
這就是在逼他表態了,只是這時候楊博沒工夫惱怒,而是又思索片刻才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