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留在通州的騎兵已經嚴重削弱,而且薊鎮大軍西進速度遲緩,宣府軍已經快要就位,可薊鎮大軍距離目的地最近的,也還離平谷縣城有五十余里,一天多的路程。
至于要布置在三河、通州的大軍,則更是還需要至少兩天的時間才能就位。
這,也就是戰場上的不確定性了。
按照正常情況,薊鎮大軍自山海關趕回,確實應該快要到地方了。
可他們比較之前匆匆從三屯營趕到山海關,然后再原路返回。
這時期的明軍,可沒有長途拉練一說,士卒很難集合遠行。
連續勞累數日后,軍營中士卒怨聲載道,這樣的情況下,掌兵官員也不敢苛責太甚,擔心引發士卒嘩變。
這個時候出現嘩變,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只能找出多方面理由,讓士卒放緩前進的速度。
不過,這些消息反饋到兵部以后,楊博就感覺全身都不好了。
在他看來,這應該是楊選暗中出手了。
想到今年以來,他和楊選之間的爭執,楊博第一次有了要弄垮他的沖動。
“楊大人,楊選的答復回來了。”
這時候,兵部侍郎葛縉快步進屋,將手里剛剛收到的公文遞交給楊博說道。
這是之前,皇帝責問的薊鎮守御京畿不利的公文,讓楊選自己說在韃子破邊墻后這段時間,他都干了什么。
楊博接過公文,隨口問道“他怎么說的。”
“哎,你自己看吧。”
葛縉不愿意說,他是協理京營戎政,這些天他大部分時間都在京城城墻上巡視。
也是湊巧,進入巡視到廣渠門的時候,接到來自三河楊選的給兵部的回函。
他是兵部侍郎,在兵部地位不低,當即就接過了公函,然后被氣得不輕。
“他,他怎么能這么說”
楊博快速看完楊選的行文,當即大怒。
薊遼總督楊選在行文中的辯解讓楊博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了,按照他的意思,薊鎮兵馬已經在他的指揮下和韃子在通州附近有過交戰,現在韃子主力被逼已經東遁,想從三河到平谷一線逃出關外。
不僅如此,楊選居然還在行文的最后要兵部為將士祈賞。
通州以北,確有薊鎮兵馬和韃子小規模交戰,可那是斥候戰,都算不得真正的交手。
可楊選居然以此邀功,說是他指揮薊鎮兵馬逼迫韃子逃離。
“他應該也看出這伙韃子的目的了,所以才敢灑下這彌天大謊。”
楊博把公文丟在桌子上,嘆氣道。
是的,兵部想要殲滅這股韃子的計劃,就目前的情況看已經不可能實現。
而韃子進入只是進來搶掠,隨著宣府軍的出現,韃子北逃的時間也不會太遠。
雖然和事實差距甚大,可最后韃子退出長城,還真很難否定他指揮薊鎮大軍的功績。
這不是否定一個人,這是整個薊鎮從士卒到將領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