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德在內閣等了一會兒,徐階值房門打開,就看見兵部尚書楊博從里面出來。
“徐閣老,楊大人。”
魏廣德上前行禮道。
“善貸,你來這里”
“替瞿大人送一份條陳。”
魏廣德一邊說一邊把瞿景淳的條陳遞了上去,“因為關系到大典抄錄,所以讓我親手送到閣老手中。”
“關系到大典抄錄為何”
徐階納悶問道。
抄書,沒他多技術含量,又不是讓他們整理書籍。
要說永樂大典成書的時候,肯定要經過多道篩選,需要許多審核官,那才是比較復雜一些。
而瞿景淳他們就是監督抄書而已,朝廷給人,給物,也給錢,不應該遇到什么困難才對。
聽到徐階這么問,楊博也是一副饒有興趣的樣子站在一旁不走,魏廣德只好拱手道“徐閣老,禮部所選之人,大多是德高望重的儒士,這個年紀、身體就不比年輕人,而抄書也是頗費精力”
魏廣德把現在百余名抄錄儒士的現狀一說,徐階就明白過來,低頭打開瞿景淳上奏的條陳。
其實條陳很簡單,簡述遇到的困難,以及請禮部補選抄錄儒士等,只不過提議多在國子監監生之中挑選。
當然,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監生大多年輕,可不比七老八十的民間儒士,他們雖然威望很高,可抄書真的太費精力,他們完全適應不來。
“這條陳應該沒有問題,一會兒我就票擬送入宮中,爭取明日就交到禮部。”
徐階看完條陳,感覺沒什么問題。
嘉靖皇帝對此事的關注并沒有因為時間消退,實際上他依舊關注此事。
都不需要徐階詢問,只要是被召入永壽宮,他幾乎都能在御書桉上看到一本永樂大典。
既然楊博在這里,徐階也不介意讓他看一眼,總歸不是什么軍國大事。
楊博接過徐階遞來條陳快速看過,也是笑道“這法子好,優先從國子監監生中選拔楷書好者參與。
當初我就說,應該以翰林和國子監為主,民間儒士只需要挑選幾名參與抄錄即可,也就不會出現這么多的病亡,影響大事。”
“嗯。”
徐階點點頭,算是認可楊博的話,不過對于此事當時的安排,可不是這么簡單的。
抄錄大典,看似只是抄書,實則是朝廷宣揚對文化教育重視的一種手段,怎么可能這么簡單的處理。
吸收民間儒士參與,其實也是為了向士林表現出朝廷的一種態度,對讀書人友善之意。
魏廣德送條陳的事兒辦完,自然就要告辭離開,順道就和楊博一起出了內閣往宮門那邊去。
單獨和楊博走在一起,自然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兩人兩三句寒暄后,魏廣德就問起這次戰事封賞之事。
“陛下已經下旨,讓江東回兵部一起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