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他太過敏感吧。
只是在和張居正討論后,對此次馬芳出戰,魏廣德心中的擔憂卻是越來越重。
沒有直接回答裕王的問話,多傻,他都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接下來,魏廣德就把此次戰事自己的擔憂全盤托出,甚至包括和張居正討論中他提到的幾種可能,勝敗皆一一細說分明。
“此戰雖有些冒險,不過韃子剛在京城肆虐,此次實施報復我覺得應該。”
和嘉靖皇帝一樣,對于外敵,明朝的皇帝和皇子態度一樣,那就是打回去。
當年“庚戌之變”后,嘉靖皇帝就有心整備兵馬北伐進行報復,不過因為多種原因最終都沒有成行。
而這次韃子再度重演當年境況,自然讓裕王也是熱血沸騰,想要予以報復,最狠辣的報復回去。
“不過,善貸,你和叔大的擔憂也有道理。”
裕王沉聲說道,“你們是打算如何為馬芳完善此計策”
馬芳只是宣府總兵,他能管轄的也僅僅是宣府一地。
此次出兵,必然會帶走宣府大部分機動兵力,導致宣府防御力量被極大削弱,這個時候確實需要補充宣府的兵力。
實際上,長城最重要的作用,并不是以一堵墻把敵人擋在外面,就像攻城戰那樣。
數千里的城墻,即便大明為此填進去百萬大軍,其實都不可能把長城城墻填滿。
長城是一個防御體系,依托城墻、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御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御工程體系。
后世許多人都認為長城無用,外敵入侵可以在長城上打開一個缺口就可以長驅直入了,只有沒有戰略常識的人才這樣認為。
長城上的駐軍,其實更重要的作用就是預警,當然也是作戰士卒。
當發現敵人蹤跡后開始預警,同時當然要進行抵抗,為的其實僅僅是爭取一些時間,讓內陸的民眾加緊備戰,堅壁清野創造一點時間。
打開一個缺口需要時間,還要防備守軍的進攻,游牧民族突然襲擊的戰略優勢喪失殆盡,烽火臺快速傳遞軍情到遠方,也可以讓中原地區政權有充分的時間做好準備,抵御進攻。
游牧民族到中原地區大都是劫掠,攻打城市不是他們的強項,一旦預警后堅壁清野,他們能搶到的財物和人力將會大打折扣的。
況且他們一般都不敢深入腹地進行劫掠,怕被缺口兩端的守軍截斷后路。
明朝在長城沿線大量修筑鎮堡,其實才是防御虜騎進攻的主要工事。
這些鎮堡如同小城一般狹小而不易攻打,又密布在長城后方數十里范圍內。
如果韃子犯邊打破邊墻,要么就是對這些鎮堡進行攻打搶掠,要么就是直接略過,繼續深入,對明朝內陸其他大城發動攻擊,而這些鎮堡內的兵力就是收復城墻,阻攔其順利撤退的主力。
因為有了這道城墻在,游牧民族在攻打明朝時,就無法隨意選擇地方入境,而是要想法設法打破長城沿線關隘的城關,搶下一道大門。
這樣,他們龐大的兵力才能順利通過長城,搶劫到的物資和人口也才能順利出關。
而補充宣府的兵力,為的自然就是在韃子進攻宣府的時候,有充足的后備兵力頂上去,驅逐突入的韃子軍隊。
“我的想法是調動山西鎮的兵馬支援宣府,為馬芳彌補他離開后宣府防御的空虛。”
魏廣德說道。
“為什么是山西鎮而不是大同這次大同總兵姜應熊及麾下表現也極為搶眼,戰力也是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