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無論如何,親王都不可能去耕作,所以田地始終還是需要農民去打理,而農民能得到的始終就只要那么多。
親王擁有龐大的土地,其實也分很多,不過主要是兩大類,一是采邑,二是王府莊田。
采邑,是皇帝賜給兒子的收取地租的權利,過去這些田地的產出稅賦都是收歸朝廷所有,而現在則轉給親王府。
王府莊田則是王府所有的田地,可以理解為一種“民田”,王府擁有全部的權利,這些田地一是皇帝賜予的官田,二則是在被冊封以后,通過各種手段獲得的土地。
比如親王封地內的地租,親王可以通過提高稅收的方式,逼迫百姓把自家土地賣給王府,還有就是直接向皇帝要,以某地有大量荒地為理由,向皇帝要到這塊土地,然后雇人開荒。
只是這樣土地,大多其實已經被人開墾出來,皇親國戚以此為理由,不過是為了巧取豪奪這塊土地的所有權。
當然,這些土地也確實存在問題,那就是它們并沒有被記入官府田冊中,其實可以理解為“隱田”。
所以景王所得田地,除了采邑權回收朝廷外,還有許多原先的官田要退回。
而一切對楚地百姓來說,其實根本沒有太大影響,因為該交的天賦不可能減少,只不過換了東家而已。
以前是交給景王府,而現在復歸官府所有,徐階所說還田于民,其實就是個笑話。
到這個時候,明朝的官田數量其實一直都在減少。
歷代天子的賞賜,官田到嘉靖朝的時候,已經減少一半多。
在永樂年間,明朝的田賦近四成來自官田,而到了嘉靖朝已經不足兩成,缺額部分則是被賞賜給了皇親國戚,甚至還有皇帝自己的皇莊。
所以后世有說在明朝,最大的地主是皇室,還是有依據的。
僅從田賦就可以看出,皇帝賞賜給兒子的土地就占了紙面數據的兩成,而私底下王府獲得的土地就更多。
明朝賦役制度規定士紳優免,其實只是可以免役,但明代役法是以民為役,以田治役。
田畝和丁口都可以作為征役的對象,由“憂免田”而獲得“憂免糧”,那就給以免役為名而實行逃稅之實。
由于法制廢弛,官吏們和士紳們同流合污,自己也無視朝廷法規,從而導致他們的私產也不用納稅。
而其根源,其實就是因為羨慕皇親國戚、勛貴的永業田不交稅的特權,所以他們也想法設法把自己的田地也包裝成了免稅的田地。
由此,交稅的田地減少,剩下的只能不斷加重稅收,直到田產主人完全承擔不起,選擇賣地逃避。
明代賦稅的基礎是土地和人口,所謂“有田就有租,有田就有役”,既然所有賦稅征收都以土地為基礎,那就把土地賣了就不用交繁重的賦稅了。
因此,很多農民都把自己的土地賣給免稅家族,投入權貴門下,再把土地租回來耕種。
雖然租金也很高,但相比于越來越重的賦稅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
這種避重就輕的做法,也算得上是中國古代農民不得已而為之的生存之道了。
在王府封地內的田地,自然也只有王府一家可以賣,別人誰敢接手
所以,這些賣給王府的土地價格往往被壓的極低,讓他們可以大肆兼并土地,朱家由此也成為北方的大地主。
景王府那些退回的田地,背后會不會有貓膩,魏廣德并不關心,可他知道張居正似乎很高興就是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