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當然是指斥他昏聵無能,二就是當初發生的一些事兒,大禮議一直都是他和文臣之間繞不過去的一道坎,即便到了現在,也時不時有官員上奏,乞求他赦免當初獲罪官員。
嘉靖皇帝心里最大的坑都被他避過去了,那么海瑞的命肯定是不會丟了。
想想后世給人的印象是什么
海瑞痛斥嘉靖皇帝,皇帝發怒要殺他,百官力保,最后成就他“青天”之名。
魏廣德到現在才明白,海瑞的流芳百世也不是話本里說的那樣,應該就是有人在背后推動這事兒。
沒那么簡單。
嘉靖皇帝就算真有心殺他,也是因為海瑞沽名釣譽的心態,他就是在賭嘉靖皇帝不敢動他。
別看嘉靖朝慘死的正直官員不少,可這些人最后都是被記在嚴嵩等人的頭上。
嘉靖皇帝是很聰明的,雖然平日里尋仙問道,看起來將權力交給了嚴嵩,但是實際上對朝廷大事還是自己做主,很多人殺不殺,很多人用不用都取決于嘉靖皇帝的意愿。
也因此,即便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明朝也沒出啥大問題。
海瑞是個清官,而且是個大清官,也是個名氣很大的清官。
海瑞以舉人身份入仕,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并屢平冤假錯桉,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
清官才是海瑞罵皇帝最大的底氣,也是海瑞的護身符。
因為殺清官的一定是昏君,這是自古以來的定律。
嘉靖帝如果殺了海瑞,那么在天下人面前,后世人面前就表明他就是一個昏君,而且是一個無能的昏君,而海瑞就成了忠臣,還是千古忠臣。
嘉靖皇帝當然不會上海瑞的當,讓自己落下千古昏君的罵名,而成就海瑞。
而且在這個時點上這份奏疏,其實魏廣德也覺得很是蹊蹺。
嘉靖朝最亂的時候是什么時候
其實應該是從嘉靖二十九年到嘉靖四十一年,由嚴嵩當政的這十余年時間,政務雖然運轉正常,可吏治加速腐敗卻是不爭的事實。
這時期,海瑞已經入仕,知縣、州判官的時候不上奏,而是卡在這個時候上這份治安疏,魏廣德猜測或許他不知從什么渠道知道了嘉靖皇帝命不長久的判斷,所以這個時候的皇帝是最關注身后名的時候。
想到這里,魏廣德勐然間發覺自己正在做的這些事兒。
其實,朝中就已有傳聞,此次抄錄的永樂大典嘉靖副本,是嘉靖皇帝要作為隨葬品陪葬地下的東西。
嘉靖皇帝連續不斷的催促校錄館抄錄大典,其實只要稍微聰明點的官員應該就可以通過這點蛛絲馬跡猜出一個大概。
以前,只是用文字認識這個時代的時候,自己還以為海瑞上這個奏疏是需要莫大勇氣的,因為他以為治安疏通篇都應該是說皇帝的錯誤,所以上疏就等于自己把命交出去。
不過身臨其境以后,魏廣德才意識到,歷史不能人云亦云,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人,沒一個好相與的,都精明著呢。
海瑞,就是一個成功把握住機會的人,一封治安疏成就了他一世英名。
不過也由此,他只能窮苦一生,因為他除了官場上的潛規則進項外,其他的錢財就徹底和他無緣,只因他要保持住這份氣節。
這,應該也是他已經想好的。
大明朝俸祿雖低,可各自孝敬也是不少,做為潛規則自然無損他“清官”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