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會兒皇帝說完,也該輪到他說了。
“京營的情況,臣當然知道。
既是大閱,自然要重練京營,可不敢讓他們現在這個樣子出來見人。
臣覺得,譚綸既已是兵部侍郎,可讓他再兼個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贊理京營軍務就理所應當。
贊理軍務,本就是主持京營日常訓練。
再有既會選兵的戚繼光,讓他重新篩選京營兵士,將精銳合遍一營做為這次大閱的部隊,大閱后保留做為京營作戰主力,剩余老弱殘兵可放歸或者擔任京營日常承擔的差事。
這樣,那支保留的精兵可只專注于作戰訓練,以后就不再理會雜事,平時以精銳之形象參與各種禮儀活動,若有戰事也可以拉得出去。
而且,這事兒暫時還不急,總要給譚大人和戚將軍留夠練兵的時間不是。”
京營為什么缺乏訓練,魏廣德心里清楚,許多勛貴把京營當做免費勞動力,把大量京營士卒弄成自己的私奴。
奴役也就算了,還不給錢,而是發朝廷的軍餉,還要克扣一筆。
要不是擔心人在京師,扣的狠了鬧出嘩變,只怕京營早就空了。
試想飯都吃不上,誰還肯賣力,更別說賣命了。
按照魏廣德的意思,把京營剩余的精銳單獨編軍,老弱就留給那些京城權貴去用,既能保持朝堂穩定,也能讓京營重新恢復一絲戰力。
不過這么做,貌似就有點像恢復到正德朝的樣子了。
唯一不同的就是,正德皇帝時期重練的京營,大量充斥抽調的精悍邊軍士卒。
可以說,正德朝京營的戰力,直逼明初的京營是毫不夸張的。
隆慶皇帝想了想為什么那些文官不喜歡正德皇帝做的這一套,他也就釋然了。
雖然心里很不高興,可有時候真不是皇帝可以決定一切的。
就像現在,他知道正德皇帝搞的那一套其實可以提高明軍戰力,可他卻很難重新拿起來,因為文官集團不喜歡。
到時候,他們只要卡住戶部,就可以讓軍心渙散。
大明朝廷沒錢是朝野共知的事兒,只要把戶部的銀子散出去,到時候沒錢發軍餉,他這個皇帝就會被架在火上。
魏廣德的提議,或許是文官集團的底限。
不增調班軍,而是從京營內部挖掘兵員,這樣提升的有限。
或許有人會奇怪,誰不希望自己國家軍隊強大,可在大明朝,文官集團還真就不希望明軍重現明初的軍威。
為何
其實原因很簡單,在土木堡之前,明廷屬于文武相制狀態,是比較平衡的。
但這個平衡,卻是皇帝偏幫文官造成的一種平衡。
實際上,明初因為有那些沙場宿將的存在,武將才是左右朝廷的最重要力量,這也是明初的皇帝喜歡打壓武將的原因。
他們的力量太過強大,強大到讓皇帝都擔心的程度。
土木堡之后,文官集團好不容易才利用明軍勢危攝取部分軍權,之后不斷努力才形成以文御武的局面,當然不會拱手相讓。
明軍若戰力恢復,則意味著可能又會涌現出無數明初那樣的宿將,他們在戰場上獲取巨大的功勞,即便功成名就之后放棄軍權留在京城養老,可以他們的功績也足以對文官集團構成巨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