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為都察院老大,自然不會做沒把握的事兒。
奏疏所言,雖然沒有物證,可人證還是有的,否則不就成了風聞奏事了。
“徐家參與邊商余鹽牟利”
魏廣德有些遲疑,不確定這事兒鬧出來會對朝中輿論的影響到底為何。
“張齊之前上奏彈劾徐階,就是為此事。
之前外面有傳聞是受我等指使,正好就把這個桉子給結了。”
殷士譫態度卻是很支持。
在他看來,這是一石二鳥,既把之前的臟水倒掉,也打擊了徐階正直之名。
其實,王廷奏疏里說的是兩件事兒,一是說出張齊和徐階積怨的原因,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什么張齊會突然上奏彈劾徐階。
原來在去年,給事中張齊曾奉命犒軍,也就是隆慶皇帝登基時,曾派出欽差去各地頒賞,收攏軍心,張齊奉命犒賞的正是宣大。
時有鹽商楊四和與張齊之父相熟,故行賄數千兩銀子,希望張齊能夠在朝廷發聲,言恤邊商革余鹽等數事。
張齊家里收了銀子,自然要照做。
只不過,張齊的奏疏遞上去,也聯絡了不少人,可是在內閣那里卻被徐階阻止了。
張齊對徐階的怨恨就源于此,因為事兒沒辦成,所以楊四和和張齊家鬧翻了,于是就要張家還錢。
畢竟,據說當時張父拍胸脯說可以辦好。
但是在奏疏的后半段,就是都察院在詳細了解邊商之事后發覺,邊上余鹽一事上,獲利最大的居然是蘇松府徐家。
徐階之所以阻止張齊奏疏上朝堂討論,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他的提議會影響自家的利益,所以出手阻止。
徐家在江南廣置田畝,除了投獻外,拿銀子收買也是方式之一。
這些銀子怎么來
靠田地那點產出自然是不夠,所以徐階也暗中經商。
京官里其實早就有傳聞,魏廣德在京城的奢侈生活,就是因為府里在一些商會入股所致。
其實,這也是在京城大部分京官都在做的事兒,只不過沒有拿到明面上來說。
上了臺面,自然大家都要不屑一顧,以表達自己視金錢如糞土的高風亮節。
只不過,魏廣德參與的商業,都是等價交換,不存在仗勢欺人,所以和他合作的商人都非常滿意,并無有人說出什么不利言論。
民不舉官不究,大家也只能背后議論兩句,卻沒法以此上奏彈劾。
畢竟真鬧大了,自家也不干凈。
若是有苦主鬧將起來還好說,可偏偏魏廣德那里沒人鬧,大家都是和和氣氣生財。
不過徐階卻是不同,畢竟是首輔,按理來說各種孝敬就足夠其豐衣足食了,居然也有經商小道,而且還利用職權參與到鹽業中,對徐階的名聲自然有損。
天下誰不知道,大明朝最賺錢的生意其實就是食鹽。
“我這奏疏,只告張齊父子不法,請求有司查處,和旁人無關。”
王廷這時候開口說道。
魏廣德點點頭,看了眼殷士譫后才說道“此事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