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六事疏是張居正于隆慶二年上書皇上的一份重要的文件,他根據正德、嘉靖兩朝以來的官場積弊,從省議論、振紀綱、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六個方面提出改革的重大舉措。
魏廣德并不清楚張居正要告訴隆慶皇帝哪六事,所以并未上心。
而且,因為張居正剛剛拋出這份自己精心打磨,反復修改多次的奏疏,詳情自然沒那么快流出。
實際上,僅是在李春芳、陳以勤兩人手中就耗費了幾乎半日的時間。
全文洋洋灑灑五千余字,不管是李春芳還是陳以勤,都是在粗看一遍后馬上就轉變態度,改為仔仔細細其中內容。
六事疏雖起意來自徐階,可此刻已經和徐階原稿大相徑庭,云泥之別。
毫無疑問,陳六事疏其實就是張居正多年來心里早就已經形成的一套改革方案,每陳一事,后必附“伏乞圣裁”四個字。
雖然是一疏,在他看來卻實際上是六道陳疏,他不希望因為某一件事引起皇帝不快而直接否掉。
但是,若將此疏拆開,分別上奏又顯得麻煩,所以才選擇如此上奏。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人,他從小穎敏絕倫,胸有大志,加上他的矻矻不倦,因此學業進展很快。
他十三歲時寫的文章就受到湖廣巡撫顧璘的垂青,顧璘夸他有“將相才”。
張居正十六歲中舉,顧璘又解犀帶相贈。
他二十歲赴京會試下第,二十三歲再試成功,中二甲進士,改庶吉士,從此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作為“儲相”的庶吉士的生活是一種練習辦事的清閑生活,但張居正此時卻不清閑。
他慨然以天下為己任,認真地研究國家的典章制度,總結歷代治亂興衰的經驗教訓,探討治國的方法,從而為他后來的執政奠定了基礎。
三年散館后,他授翰林院編修,此時正是夏言被斬,更是發生了“庚戌之變”,朝局風雨飄搖之即。
雖然看到朝廷存在的諸多問題,可做為翰林院編修,他卻無能無力,這也是導致他之后以養病為由返回湖廣老家云游的原因。
多年后,當他再度被召回時,朝廷里正是二王之爭的時期,當朝首輔站隊景王,而次輔徐階選擇裕王,此時朝廷表面風平浪靜,實在暗流涌動。
到嘉靖皇帝駕崩,隆慶皇帝登基后,朝廷馬上陷入徐、高之爭。
其實,現在大明朝廷存在的弊端,徐階也是看的明白,只是他年歲已大沒有勇氣去改變。
把自己看到的朝堂通病轉給張居正,也不知徐階到底是怎么想的,或許是希望他能有一番作為,亦或許
在李春芳、陳以勤看來,張居正陳六事疏,從省議論、振紀綱、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六個方面全面地提出了整頓朝政的政治主張,這些主張既切中時弊,也切實可行。
只是,李春芳也只是仔細看過,也認真思考其中利弊,而陳以勤則更加重視,不僅思考內容,更是讓手下書吏立即抄錄,并送到殷士譫、魏廣德處。
其中整飭兵備一事中提到,“再照祖宗時,京營之兵數十萬,今雖不足,尚可得八九萬人,若使訓練有方,亦豈盡皆無用
但士驕惰,法令難行,雖春秋操練,徒具文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