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年間以來的內憂外患,南倭北虜,早就是大明以來的一大外患,而邊防大計乃是國家急務。
張居正在奏疏里提出一個觀點,居然和他當初對隆慶皇帝所言有些不謀而合。
“邇年以來虜患日深,邊事久廢,比者屢蒙圣諭,嚴飭邊臣,人心思奮,一時督撫將領等官,頗稱得人,目前守御似亦略備矣。”
其實要表達的意思就是目前九邊局勢平穩,守御比較完備,而重點則是后面一段話,就是“然臣以為,虜如禽獸,然不一創之,其患不止,但戰乃危事,未可易言,應從容審圖,以計勝之耳。”
張居正居然提出要一戰重創虜騎,以達到平息邊患的目的。
從容審圖其實就是從容贊畫,要先研究好戰略戰術。
明朝的兵部,并未只是掌管軍隊文書一類,更有專門謀畫戰略的官員,類似于后世參謀一類文職。
他們擅長在地圖上勾畫計算,確定大軍進退戰略,物資儲備與補充等,自然不是后世影視作品里大將軍只是在地圖上隨便指指點點畫畫,就帶領大軍按此行動,然后就能取得一場場勝利。
朱元璋為什么要制定衛所制,不僅是因為天下太平后管理方便,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認真思考過對蒙元作戰中的經驗,大兵團作戰需要后勤輜重輔助,數千人的作戰單位是最容易完成后勤補給,軍隊規模也適中。
而不是按過去建立所謂“大營”,將軍出戰則臨時勾選精壯,組成作戰部隊。
平時軍卒就按衛所分兵訓練,相互之間也熟悉,戰陣之上也能密切協作,發揮出戰力。
至于其后提到的“大閱”,其實在張居正的理想中,為的是讓皇帝親臨校閱,裁汰老弱不堪者。
亦如陳情中表達出來的意思,“伏乞敕下戎政大臣,申嚴軍政,設法訓練,每歲或間歲季冬農隙之時,恭請圣駕親臨校閱。
一以試將官之能否,一以觀軍士之勇怯,有技精藝熟者,分別賞赍,老弱不堪者,即行汰易。”
讓隆慶皇帝每年都去看演武,如果皇帝喜歡武事,如正德皇帝般,或許看到張居正這份奏疏立馬照搬全抄用上了,可是當今這位可不是正德。
魏廣德有些可惜的搖搖頭,張居正厲害啊,雖然可行,但不切實際,他不了解隆慶皇帝啊。
魏廣德心里感嘆一句,也有些理解他后來為什么那么嚴格要求朱翊鈞了,估計是在小皇帝他老子這里沒有撈到好,所以有些愛之深恨之切。
一下午的時間,魏廣德別的事兒都沒做,就是反復在張居正這道陳六事疏,越看越覺得貼切,有道理。
而此時乾清宮里,隆慶皇帝也正在御覽司禮監緊急送來的這道奏疏。
今日司禮監是陳洪值日,看到從內閣送來這一份奏疏,一開始他以為出了大事兒,畢竟內閣和司禮監奏疏傳遞都是有規矩的。
每日幾次,每次是什么時辰,都有規制。
可今日這道奏疏送來就沒有講規矩。
對于重大奏疏,一般內閣閣臣會直接送到乾清宮交到皇帝手中,少有走司禮監這道程序的。
陳洪好奇之下,自己就把張居正的奏疏給看了遍,然后他就知道為什么會這樣了。
“嘿嘿,看來張叔大是取得了首輔和次輔大人支持呀,不然也不會這個時候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