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時在乾清宮里,隆慶皇帝面前也正擺著內閣的條陳。
高儀、魏廣德、殷士譫、趙貞吉。
四個名字,隆慶皇帝目光一一掃過。
增補閣臣,其實在昨日他也是臨時起意,因為被李春芳他們給氣著了。
朱希孝留下來的文書里面都寫了什么,已經有人拿他和趙宋皇帝相比了,只是不確定他是宋徽宗還是宋欽宗,你叫他怎么面對天下人。
這個事兒已經傳開,之后該怎么處理
這才是隆慶皇帝現在最頭痛的大事兒,不能任由民間繼續流傳下去,否則自己這個皇帝的面子都丟光了。
高儀、趙貞吉兩人,文章做的都不錯,可惜,他現在不需要會寫文章的人。
文采斐然,翰林院一抓一大把,否則怎么考一甲,怎么過朝考。
想到最先發現此事不妥當之處的還是魏廣德和殷士譫,他們才是他最需要的人。
能發現問題,還要能解決問題。
沒有過多猶豫,隆慶皇帝提筆在魏廣德和殷士譫名字上打了勾,隨即又在旁邊注釋一段小字。
服侍在隆慶皇帝身邊的兩個太監,一個是騰祥,一個就是陳矩。
雖然隔著一點距離,騰祥年歲有些大,或許老眼昏花看不清楚,可陳矩現在還年輕,自然看個明白,心中不免一陣唏噓。
他和魏廣德結交是什么時候,那會兒魏廣德剛參加完科舉成為庶吉士,御史,沒想到才多少年
十來年的時間,就從新科進士一躍而入內閣,成為閣臣,怕是大明開朝以來,最快從庶吉士跨越到內閣大學士的人了吧。
不過畢竟是接受過太監學堂正規教育的人,又接觸機要甚久,只是片刻功夫陳矩就輕輕搖頭。
因為他想起來了,魏廣德雖然升官看上去很快,但是貌似歷史上比他更快的還有,而那個人就是嘉靖皇帝曾經非常倚重的大臣張總。
張璁字秉用,號羅峰,后為避御諱,明世宗賜名“孚敬”,字茂恭,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人。
明朝中期重臣,也是“大禮議”事件中最重要人物之一。
張璁為正德十六年進士,雖為正德年間進士,但此時御座上的皇帝已經換成了嘉靖皇帝朱厚熜。
可以說,張總入仕途就是跟著嘉靖皇帝混。
他從進士到內閣閣臣用了多長時間
七年。
正德十六年五月中進士,嘉靖六年十月入閣。
貌似比魏廣德,還是快了近一倍的時間,只不過張總入閣如此之快也是時勢所致,那時候的嘉靖皇帝初登大寶,手里需要知道信賴的人。
由他之手吸納的“天子門生”,又在“大禮議”事件中為他沖鋒在前,自然得到他的完全信任。
只不過陳矩不會知道的是,張總這幾乎是火箭般的提升速度還并不是大明朝最快的。
崇禎十三年狀元魏藻德升遷速度比張璁還要快,僅僅到崇禎十六年的時候,他就已經遷為東閣大學士,成為大明朝最快入閣第一人。
和張總一樣,依舊是時勢所造就。
那時候做為大明朝末代皇帝的崇禎帝已經完全沒有章法,只要發覺一個所謂“人才”,都會選擇火速提拔委以重任,希望能挽狂瀾于既倒。
而這個發覺的過程,造就不是通過大明朝已經形成百年的層層篩選模式,或許僅僅是一篇文章打動皇帝,簡單一次平臺召對,就會飛黃騰達,快到讓現在所有人都不敢想象的速度。
條陳返還到李春芳手里時,李首輔沒來由的一陣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