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個時候,馬森和李春芳、陳以勤等人已經開始發言討論起來。
其中比較一致的意見還是,對于勛貴和戚畹,應該按照爵位或者莊田來源定下一定數額,數額內依舊屬于莊田,也就是不征稅,而超出部分自然要想朝廷繳稅。
至于宗支已絕及失爵者,田地應該奪之,奸民影射者,徵租入官,但先世丘墓尚在應量留數頃,以資祀祭。
大方向都沒有意見,但是在具體該留多少數額上,還有爭議。
勛貴田地大多認為只該留百頃即可,因為他們本來還從朝廷支取祿米。
到了這里,其實又牽扯到洪武時期留下來的糊涂賬。
明初的時候,朱元璋定下祿田制度,也就是把官田發給宗室、勛貴及官員,以田地收成抵祿米。
但這一制度執行十余年后又被廢除,但廢除卻很不徹底,因為一部分祿田被追回,但一部分祿田依舊保存下來。
莊田和祿田及祿米,就這樣形成一個很難說得清楚的糊涂賬。
實際上到嘉靖年間,夏言在奉勃勘報皇莊及功臣國戚田土疏中談到宗室勛戚莊田時說,“今既官給之祿,奈何又與之田,是重出而過制矣”。
朝廷既給俸祿又賜莊田,是當時的現實,也一直沒有找到解決辦法。
到底是追回還是什么,嘉靖皇帝一直也沒有給出明確答復。
嘉靖皇帝都不好下裁定,到了隆慶皇帝這里,自然更加不會出頭。
百頃的數字,那就是萬畝田地,其實對于勛戚來說,當然是足夠他們吃喝了。
至于維持奢侈體面的生活當然不夠,但他們的來錢路子多,田地租稅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收入還是來自鹽引等灰色收入。
不過魏廣德不打算在這個時候保持沉默,他得站出來幫勛貴爭取一點利益。
現在的魏廣德和勛貴府邸之間的來往明顯增加,大家關系好。
雖然莊田收入在各家并非主力,但這件事上他要是選擇一言不發顯然也是不合適的。
在其他六部尚書表達同意馬森之言后,魏廣德不等張居正、殷士譫表達意見就先一步說道“馬尚書百頃之數應酌情增加一些,都是為國朝建立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家族,朝廷理當優渥才是。”
在這樣的會議室,內閣閣臣一般都會最后發表意見,魏廣德在內閣排名最靠后,搶先發言也實屬正常。
魏廣德希望增加勛貴莊田數量,這個其實并不出其他人的意料,誰不知道他家和勛貴的關系。
其實,重臣之家和勛貴聯姻的也不少,只是像魏廣德這樣,是和魏國公府和定國公府這樣頂級勛貴有關系不多。
陳以勤、殷士譫都只是看了他一眼,而李春芳和張居正則沒有絲毫變化。
在魏廣德說話后,殷士譫和張居正都沒有要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在等馬森給出答復。
“不知魏閣老說的酌情,是指要增加多少數額”
馬森問道。
好吧,接旨入閣后,別的官員見到魏廣德和殷士譫都改了稱呼,見面都喊閣老,搞的才三十的魏廣德很是適應了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