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奏疏是今早分到他手里來的,他也不笨,聯系到遼王府案,他就知道湖廣那邊的希望了。
其實,削藩是文官集團的共同利益,只不過他們也知道,沒有真正具備雄心壯志的皇帝,削藩基本上不可行,還會掉腦袋。
當然,文官集團也不是什么都不做,比如這一代遼王在江陵鬧得太不像話,湖廣的官員就抱團,聯合起來說遼王謀反,希望隆慶皇帝以此名義除國,這樣湖廣就會少了遼王的俸祿,剩下的那些郡王什么的俸祿雖然也很多,但是最起碼在湖廣不會再有親王和郡王產生。
藩王問題,實際上一直都是困擾大明的頑疾。
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就是因為看到分封制度對中央集權不利,所以推動削藩。
只不過他的軍師水平太次,并沒有搞清楚輕重緩急,手段過于酷烈,給了朱棣口實,從而發動靖難。
而朱棣當然也不是不知道封藩的壞處,但是他靠什么上位的,登基后自然也不會打自己的臉。
所以,他只是把老朱定下的“裂土封王”給改了,塞王全部內遷,奪走他們的兵權實施圈養。
而到了弘治朝的時候,宗室問題其實就已經暴露了苗頭,經過正德和嘉靖兩朝后情況越演越烈,已經成為公開的大問題。
其實從嘉靖皇帝在后期連續削藩來看,他已經有這個打算,那就是藩王只要犯下大錯,就借機會削藩,徽王和伊王就是撞槍口上了,被他乘機拔除。
所以當初魏廣德彈劾徽王時,不是他影響力大,而是剛好和了嘉靖皇帝的心意。
至于為什么不能大張旗鼓的削藩,其實主要還是法理依據不足。
老朱定下的皇明祖訓在那里,削藩其實就是違反祖訓。
程朱理學在明朝初年被明太祖定為官方哲學,對于祖訓的忠實執行是程朱理學中,孝文化的一種體現。
在這個文化與道德層面上,明朝皇帝,如果對于太祖政策進行較大的修改從道德層面上是講不過去的。
對明太祖的政策進行修改為之“不孝”,這是任何一個皇帝都難以承擔的合法性問題。
嘉靖皇帝算是明朝中后期皇帝中最強權,也是最有改革決心的人,但是對于涉及根本的東西,他也不敢動,都只是邊邊角角進行修改。
李春芳、陳以勤等人在討論這些彈劾奏疏該怎么票擬,而魏廣德這會兒內心卻是極度后悔,后悔自己歷史知識的缺乏。
要知道,后世滿清也有類似的制度,但是貌似就搞的比較好,要是知道滿清怎么玩的,那大明朝完全可以想辦法慢慢復制過來。
魏廣德知道的只有滿清分封的親王是沒有封地的,只有朝廷撥付的俸祿,還有自己的莊田收入。
但是滿清的親王是可以在朝中當官的,實際上就是領兩份俸祿。
那到底是怎么做到兼顧的,魏廣德是撓破頭也想不出來。
之前隆慶皇帝還在王府的時候就曾讓他弄個宗室改革的條陳,可實際上他到現在也沒有想到什么好點子。
之所以如此,就是他不知道滿清是怎么做的。
而在那邊,四位閣臣也達成一致,民意不可違,他們身為閣臣也得站在百官這一邊。
“現在,我們內閣也得統一意見,到底應該怎么懲罰遼王”
李春芳從一開始就極力回避由內閣提出處罰條件,可是他知道百官會有人出來彈劾,但沒想到第一天聲勢就鬧得如此大。
按照從通政司傳來的消息,那邊還有許多官員匯聚,現在里面的書吏抄奏疏都已經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