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過后,隆慶皇帝才開口道“還是善貸先去看看,替朕觀察這戚家軍到底是個什么樣子。”
說道這里,隆慶皇帝嘴角一揚掛出一抹笑容道“之前,朕也聽聞過戚家軍的大名,聽說這支軍隊和倭寇交戰,一場仗打下來,陣亡一般不會超過十人,多是人的,和其他衛所動輒百十人的陣亡相比,實在讓人有些難以置信。”
“呵呵,臣也是聽說此事,所以很是好奇。”
魏廣德笑道“當初臣奉旨南下辦差時,這戚家軍還威名不顯,不想幾年時間就創下偌大名聲。
等幾日臣一定去軍營,仔仔細細探探他們的虛實,到時候再如實向陛下稟報見聞。”
“如此最好。”
隆慶皇帝呵呵笑著,不過面色隨即板起,繼續說道“善貸此去,最好問問譚侍郎大閱儀注的事兒。
朕之前抽空看過永樂后幾次大閱的記錄,雖多用”軍容整齊“、”步調如一”、“兵甲鮮艷”、“列國使臣俱驚”等詞,但具體細節確實不多,禮部和兵部到現在還沒有就大閱儀注達成一致嗎”
說起來也是有趣,閱兵本身兵部的事兒,可因自古有之,所以還需要禮部“略參古制,兼酌時宜”,和兵部一起制定出一套詳細的閱兵儀規。
而關于大閱這件事兒,兵部倒是很積極,畢竟推動此事就是魏廣德這位最年輕的閣老,還有兵部侍郎譚綸,但是在禮部這邊,卻顯得不甚積極。
在隆慶皇帝拍板定下舉行大閱后,旨意頒布不久,就有南京刑科給事中駱問禮率先上疏,稱“大閱古禮,非今時所急,不必仰煩圣駕。”
由此,帶動一部分官員紛紛上奏,以各種理由反對舉行大閱兵。
不過魏廣德并沒有理會這些反對的聲音,此事支持者可不僅僅只有自己,連對面的張居正其實都有這個意思,至于李春芳、陳以勤等人在隆慶皇帝明確表達出興趣后也都不會再反對。
這些反對大閱的官員所上奏的奏疏,在魏廣德看來似乎更像是為了在隆慶皇帝皇帝面前表現自己的存在。
只是這些人多不是在京城的官員,不知道皇帝已經明確首肯,他們的上奏不僅沒有得到想要得到的東西,反而會引起皇帝對他們的不滿。
“儀注一事,臣下去會督促禮部和兵部盡快協商完成。”
魏廣德一笑,繼續說道“其實,國朝大閱,早就有類似儀注,只不過因長久不曾用而塵封箱底,記得臣在翰林院時,就有幸在藏書閣中看到過永樂年間一次大閱的儀注。
臣今日回去就讓人把這些都找出來,然后聯系二部官員,盡快辦妥此事。”
“如此甚好。”
隆慶皇帝點點頭,很滿意今天的召見。
等魏廣德出皇宮后才暗中擦了一把冷汗,大閱儀注的事兒,他還真給忘了。
兵部倒是和吏部協商過幾次,不過禮部都是以還在查閱典籍為由進行推脫,這個事兒他還是知道的。
不過說實話,魏廣德一直沒上心,因為他當初確實看過一篇大閱儀注,所以理所當然就把那份儀注定下的規矩作為今日大閱的儀注藍本來考慮。
被禮部官員吹噓無比慎重的所謂儀式,其實除了開國那會兒才是由禮部官員遍閱古籍記載,重新定下來的一套規矩外,之后的活動其實都是照抄過來,只是進行些許修改潤色罷了,哪有什么神秘、莊嚴的。
魏廣德在禮部呆的時間不短,禮部那一套早就被他摸透了。
或許就是因為手中實權太少,所以禮部官員就喜歡拿捏,或者說裝清高,什么都講“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