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邊重鎮此次調動的精銳多的千余人,少的也有幾百人,合計七千人,分別受閱可沒多少可觀性,所以戚繼光是打算讓他們組成一個混合軍陣受閱,演練也是一起協同作戰。
之前的考慮,邊軍騎兵只有千余人,其余五千多都是步卒,戚繼光還是覺得有些單薄。
既然本來就是一個合成軍陣,那把幾千京營騎兵也匯入這個軍陣中,那展示沖鋒時可就有近萬的騎兵,沖鋒的氣勢也就出來了。
腦海中想到這么多的步卒和騎兵匯聚在一起,就采用明軍傳統的陣型就可以。
邊軍步卒中路結陣防御,兩翼各三千余騎兵護持。
步卒陣型從防御轉向攻勢后,用鳥銃和弓弩完成齊射,騎兵就從兩翼殺出進行一次沖鋒
想到這里,戚繼光也不由得面色潮紅。
別看他早就是一鎮總兵官,可和倭寇交戰,多是小打小鬧,即便是圍剿大海盜,其實明軍集結的軍隊,單支最大規模也就是萬人左右。
兵力和這最后一波相仿,可南軍終究是缺乏騎兵,就算集結這樣的軍隊,可供使用的馬隊也不會超過兩千人,是完全沒法和邊軍相比的。
看到戚繼光略顯激動的樣子,魏廣德好奇問道怎么,想到什么好事兒了。
“沒有沒有,閣老見笑了,末將只是在思考此事”
于是,戚繼光就把剛才的想法說了一遍。
魏廣德聽完點點頭,“采用傳統戰陣,邊軍也更容易適應,幾次合練應該就能熟悉起來。
這樣,也不會影響大閱,是個好法子。”
戚繼光沒有考慮開創什么新穎的戰法,而是用傳統陣型,魏廣德就更放心了。
要知道,邊軍現在的陣型,其實大多都是采用明初形成的戰陣,這么多年來變化也不大,最多就是小修小補。
像馬芳這些人,雖然有一些創新,但是卻也不大,多是想法設法鼓舞將士的士氣和苦練戰技,以此戰場稱王。
他們雖然和戚繼光一樣,對一些新式武器有很強的接受能力,也知道揚長避短,可終究沒有像戚繼光那樣,開創一些陣型來適應,特別是火器時代的臨近。
在明軍中,或許也只有戚繼光才有這方面的思想,但是也只是想法,并沒有以此形成自己的理論。
而馬芳、俞大猷都是手里有什么家伙什就選擇什么樣的打法,盡量發揮長處擊敗敵人。
當初指揮大同軍火器部隊擊敗虜騎追兵,可俞大猷回南方后也沒有對旗下部隊進行大規模換裝,大量增加火器的配置。
兵部撥發什么就用什么,根本就沒有想過研究怎么更進一步發揮火器的威力。
或許因為俞大猷本身武技高強的緣故,很多時候他也更傾向于讓士卒練習戰技,而不是選擇火器,在數十步外擊殺對手。
而馬芳則是因為自小從蒙古練習的騎術,所以對騎兵使用有獨到見解,更加喜歡帶領騎兵奔襲作戰,特別是他長期在關外生活,有非常豐富的生存經驗,所以屢屢可以率部出關,偷襲得手。
“約摸半個月,你去薊州任總兵的文書就會下來了,你到了那里打算怎么做”
聊了大閱的事兒,魏廣德忽然又問起戚繼光之后的打算。
戚繼光聽到魏廣德的話,先前喜悅的表情就是一滯。
按照時間,邊軍到位,他指導合練兩次就要出京前往薊州,接替薊鎮總兵郭琥。
有人摘桃子,他心中當然不喜,可也沒辦法,因為他實在不想繼續留在京營這個地方了。
其實戚繼光到現在也是沒有想明白一個事兒,那就是自己去薊州任總兵官,到底是升官還是貶官。
如果以實職,京營副將遷薊鎮總兵來說,那是連升兩極的大好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