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嘉靖年開始,官員宗室問題,朝臣就不斷進言,欲對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宗室制度進行改革,但終究是小修小補,最后其實還是無濟于事。
這次戚元佐的奏疏,因為涉及祖制,所以他把人都叫來商議。
不過看來,大家其實早就對此思考良久,只是沒時機拿出來討論。
這次借著戚元佐上奏這個機會,倒是可以說說。
“我也是從元佐奏疏里那句,凡不得封者,量給資、賜章服想到的,朝廷是需要對宗室賜封進行限制,盡量減少獲封爵位的人數。
此條是可行,但卻不能放在明面,只能是禮部壓著那些請封奏疏。
而朝廷可以明令各王府,長久不得封者,王府可上奏朝廷,量給資、轉民籍,章服不賜,玉牒收回。”
魏廣德既然開了頭,他干脆就把原來想到的和剛才想到的一并說了出來,畢竟宗室之事,隆慶皇帝早就要他拿出章程。
只是此事太過棘手,所以他一直沒有做這個事兒。
“太過激進,比戚元佐還甚。”
陳以勤搖搖頭說道。
魏廣德的法子,其實就是強行壓縮宗室人口,將他們轉入民籍,用發錢的辦法安撫。
“可就我在禮部看到宗室人口變化,記得正德年間,賜玉牒成員不過數千,今已有三萬。
照此推算,再過幾十年,怕不是三十萬不止,朝廷哪來的祿米支出給他們”
魏廣德直接把難題點出來,現在幾萬人的祿米朝廷都捉襟見肘,等有了幾十萬人,那該拿什么來填
“記得弘治年間,曾有人上奏,準宗室參與科舉”
張居正忽然說道。
“正德年間各王府建立了宗學,用來教導本家宗室子弟學習四書、五經、史鑒、性理還有皇明祖訓、孝順事實等書,考試合格以后,才可以向朝廷請給封名,取得爵位。
可今宗學又如何
那些合格之宗室成員,又都學會了什么”
魏廣德搖頭苦笑道,
“當初想出這個主意的人,本意應該就是限制宗室爵位封賜,或許還有想吸引宗室成員能夠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入朝為官的機會,這樣他們也就可以脫離宗室,不再去領那份祿米,身份由宗室搖身一變成為官宦之家。
想法雖好,但終究沒能做出來。
宗室轉為民籍后,原本朝廷發放的田宅不變,他們還可以經商或者科舉入仕,日子應該不會比現在難過。”
其實正德朝的時候,宗室成員只是幾千人,明廷就已經感覺到祿米的壓力,所以制定了宗學考試這個制度。
不過制度設計好,下面執行又是另一個樣子,早就名存實亡。
而正德皇帝的意外駕崩,也導致朝廷只頒布了開宗學這一個旨意,至于之后允許宗室子弟參與科舉,也只是魏廣德猜想出來的。
不過,魏廣德覺得與其讓這些考生頭上頂著宗室的名頭參加科舉,還不如直接把他們轉成民籍,和其他考生一些參加考試。
“善貸,這些你可有書寫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