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宗室人數增加后,這筆支出無法完全滿足成員祿米,則按照差額縮減。
各王府宗室人越多,所能分得祿米越少,反之則越多。
祿米不足部分,朝廷發寶鈔補足。
而那些已經冊封的王府,則按照頒布旨意之時持玉牒人數,計算地方所能承擔份額,得出一個定數,其他就如先前之言一樣。”
魏廣德把自己原本的想法說了出來,其實也算是一個很新穎的辦法,至少此前沒有人提出過類似想法。
至于用寶鈔補足祿米,則是因為要迎合朝廷制度的緣故。
不管怎么說,朝廷沒有少宗室祿米。
雖然魏廣德覺得有必要正視大明的貨幣制度,像寶鈔這樣的廢紙就該被廢除,可在補充祿米差額上貌似還是殘余價值。
說完后,他就環視眾人,看他們是什么反應。
李春芳和陳以勤都是老神在在,面上并無太大波動,殷士譫則是在點頭,張居正皺眉思索。
“好了,我已經拋磚引玉,剩下就看各位大人高見。”
魏廣德笑笑說道。
“定額之法可以討論完善,比我原本想法強出甚多。”
張居正就搖著頭苦笑道“吾原本考慮是降低祿米等級,加大折色來解決,祿米是參照官員俸祿而定。
比如郡王之下的鎮國將軍歲祿等同于從一品官員俸祿,次之的輔國將軍是從二品,以此類推,最低等級的奉國中尉歲祿等同從六品俸祿。
至于折色,也和官員同。”
張居正說完后,屋里所有人都是點頭不已。
需要說明的是,大明朝并非一開始就定下將軍和中尉有祿米一說,而是在宣德朝才定下來的規矩。
畢竟在宣宗之前,鎮國將軍有幾個
朱元璋也只考慮到兒子和孫子輩的俸祿,根本沒去考慮更多的子孫要發多少祿米。
如果當初他就把制度定下來,或許老朱就會發現這一制度存在的弊端。
只是宣德朝定下的制度,鎮國將軍歲祿千石,每降一等減二百石,這歲祿在高品級官員那里差距不算大,可到了從三品以下,這官員和宗室的收入差距就快速擴大,從六品奉國中尉歲祿就超過朝廷四品官員的俸祿。
所以張居正提出按照朝廷官員的俸祿發放宗室祿米,其實也可以減少近半的支出。
魏廣德和張居正說出各自想法后,殷士譫也沒什么更好的法子,陳以勤也是搖頭。
“定額和降祿這兩個法子,大家下來可以再想想,我覺得倒是皆可行。”
幾個人說完后,李春芳才道“只是這宗室轉民籍一事,怕是很難通過。
須知宣德朝定下制度,其一是宗室子孫被禁止出仕,其二則是王府婚姻不得除授京職。
若是宗室轉為民籍,則必然和這兩條產生沖突,身份如何認定還需討論。
至于戚元佐的奏疏,大家看該怎么票擬”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