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大的火炮,越要裝上跑車,這樣移動才方便。”
魏廣德把該說的都說完,這才看向周圍的匠人。
“大人。”
這時候,匠人中看似領頭那位對他抱拳道。
“叫魏閣老,這位是朝廷內閣大學士魏廣德魏閣老。”
掌管軍器局的工部主事這個時候對那匠人吼道。
匠人被嚇了一跳,急忙又抱拳行禮道“魏閣老大人。”
“呵呵”
魏廣德摸了摸自己毛茸茸的下巴,“就叫大人吧,你有什么意見就說出來就好。”
“大人,據小老兒所知,給大炮配炮車并不適用,因為邊軍的火炮大多防御于城頭,而不是用于野戰。
而野戰為了運送快速,所以多選擇小炮和佛朗機炮,這種火炮兩三個人就可以抬動,所以并不需要炮車。”
說到這里,那匠人就指著面前這門火炮說道“大人,就小老兒所知,這樣的大炮就算鑄造出來,也只會被擺放在城頭,架好炮位。
若是裝上炮車,在城墻上也沒法打地釘,炮車反而會成為累贅。”
在明清時期建造的火炮,幾乎很少見到有大小輪的炮車,所以曾經網上有流傳,中國人似乎造不出炮車。
雖然這樣看法非常可笑,但必須承認,那個時候不管是明朝還是清廷,確實都沒有去想過給大型火炮裝炮車,以便于機動的問題。
而原因,其實正如那個匠人所說,中國的火炮,是真沒有必要安裝在炮車上。
很多人有疑問,為什么中國人發明了火藥,也把火藥應用到戰場上,但為什么最后是西方開發出火藥的用法,而東方一直都非常保守的發展。
其實,說到底還是東西方戰場不同所導致的。
十五世紀前,東西方都有一個相同的選擇,那就是注重城墻和城堡的建設,用來抵御外敵。
但是中國古代修建的城墻在設計和構造上與歐洲的城墻存在差異。
中國人注重城墻的堅固和耐久性,采用了多層建筑、夯土和石砌等方法,使得城墻能夠抵御長時間的攻擊。
相比之下,歐洲的城墻在中世紀以前通常是以石頭或磚塊構筑,比較容易被火炮摧毀。
中國的城墻設計更注重整體的防御系統,包括城門、護城河和角樓等構筑物,以綜合作戰方式來應對敵人的進攻。
因此,中國并沒有特別強調使用大型火炮來攻擊堅固城墻。
自中國成為中央集權國家后,火藥武器主要用以對抗邊境地區的蠻族入侵,不管是守城還是野戰,從這兩個使用場景來看,火炮小巧、機動就更具備優勢。
而魏廣德要求制造的大炮,在西方這個時間段,其實也主要是被運用到城堡和艦船上,也并非用于野戰。
所以嚴格說起來,魏廣德的要求是有些超乎這個時代條件的,并不適用。
而在幾十年后的明清戰場上,明軍大量裝備的紅夷大炮也是被廣泛應用在守城戰中,野戰使用次數并不多。
“你說的有道理。”
魏廣德聽進去了,這些工匠或許思想上有些局限性,但是他們是真的知道明軍需要什么樣的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