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昔所重,在成周之世職列夏官,自漢唐以來事載國史迨我,宣英二圣相繼舉行,成憲昭然,遺烈未遠茲,遇皇上煥啟神謨光修令典建熙朝之盛事,乖后世之法程,一切儀章俱當詳慎,但稽之前代則制度互有不同,考之,先朝則禮文亦多未備。
臣等謹略參古制,兼酌時宜議,擬上請
一前期一日上常服,以親行大閱禮預告于內殿,用告詞行四拜禮,如出郊常儀。
是日,司禮監設御幄于將臺上,總協、政戎大臣巡視,科道官督率將領軍兵預肅教場內外。
一至日,早遣官于教場內祭旗纛之神,三大營官軍俱各披戴鮮明盔甲,盛陳旌旗、器械于本營擺列,仍選撥將官四員統領有馬戰兵二千名,于長安左門外伺候扈駕,文職各堂上官、六科、十三道掌印官并禮科、兵科、禮部儀制司、兵部四司官及糾儀監射御史、鴻臚寺供事官武職,除應該摻閱外其余都督以上,并錦衣衛堂上,及南鎮撫司掌印僉書官,各具大紅便服,關領扈從,牙牌懸帶,俱詣教場伺候。
一是日,免朝,衣衛備鹵簿駕設輦于皇極門下,上常服乘輦由長安左門出,扈駕官軍前后導從,鉦鼓響器振作”
禮部侍郎呂調陽抑揚頓挫的聲音讀者禮部草擬的大閱之禮儀注,屋里所有人都靜靜傾聽。
這里是內閣魏廣德值房,做為大閱的總負責人,在禮部完成儀注后,他就召集御馬監掌印太監馮保,禮部、兵部、都察院等衙門和五軍都督府相關官員來此,對大閱禮儀注做最后一次審閱。
一旦定稿,自然會第一時間上奏隆慶皇帝御覽,同時各部也要開始提前做準備。
皇帝出巡參加大閱,這是內外廷都要參與的大事兒,自然不能馬虎。
宮里,前一天皇帝就要先至奉先殿祭告祖宗,按照出郊常儀進行。
同日司禮監還要裝飾大閱臺,京營總協、政戎官巡營,科道官督率軍兵預肅教場。
大閱當天,宮里遣官至校場祭旗纛,京營派兵扈駕,同時也把有資格隨同隆慶皇帝參加大閱之禮的官職一一列出,以免當天出現混亂。
呂調陽念完儀注后,就坐下等待其他人的意見。
不過這份草稿本就是禮部和兵部合作完成,其他衙門的官員自然是沒多少意見,都是紛紛點頭應是。
見眾人都沒有意見,魏廣德就開口問道“馮公公,你看這份儀注可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呵呵,這儀注很完美,雜家沒什么要說的,魏閣老,你繼續下一步就是了。”
馮保樂呵呵的答道。
“呵呵,那好。”
魏廣德笑道,隨后正身對著兵部官員坐的位置問道“兵部賞格之議可曾完成”
“魏閣老,兵部大閱之禮賞格”
隨即,兵部一位侍郎站起,手里多出一份文書,自然就是對這次大閱官兵賞格的草稿。
“職官馬中三箭步中六箭者,賞十兩銀牌一面,折纻絲銀五兩,其素無過名曾經薦揚者仍籍記,超擢馬中三箭步中四箭五箭者,賞五兩銀牌一面折色叚銀三兩馬步俱不中者,照例決罰,若系教師家丁,仍革支月糧一石。”
“這兩份奏疏,煩請馮公公帶回交陛下御覽。”
商議結束,禮部和兵部所上奏疏各衙門自然沒什么要說的,即便平日里最挑剔的都察院御史也都選擇同意。
之后就是奏疏送入內廷,正好馮保在此,魏廣德自然就把奏疏送到他手里,由他帶回。
“好說好說,你我都是老相識,當年在裕袛也是相互扶持才有今天,些許事,支應一聲就是了。”
馮保依舊是那副萬年不變的笑臉,客氣道。
“馮公公即如此說,我也就不客氣了。此間事了,我在府里設宴,馮公公可不能駁了我的面子,到時候可一定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