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奏疏的內容,閣臣都有細看,畢竟這是執政很重要的數據。
“記得太祖時設立衛所軍屯,那時可不需要朝廷撥付軍餉,在朕印象里,最初朝廷撥付兵餉還是因為開設遼東鎮,為何到如今會需要如此多兵餉”
隆慶皇帝的教育里,除了經史子集,朱元璋定下的那些制度也是學習的內容。
不過如果按照書上說的來對照實際,那肯定會出現許多不解的地方。
魏廣德略微思考后就答道“陛下,國家備邊之制在祖宗朝時,只設遼東大同宣府延綏四鎮,后又設寧夏甘肅薊州為七,又繼以固原山西為九,今密云昌平永平易州俱列邊鎮。
其防守兵馬除各鎮原自有主兵外,又增加了募兵和客兵。
一鎮之兵足以守一鎮之地,后因虜騎肆掠至兵不可守,增以募兵,募兵不足,增以客兵,調禁多于往時而坐食者愈眾矣。
其合用芻餉各鎮原自有屯田,一軍之田足以贍一軍之用,后屯糧不足加以民糧,民糧不足加以鹽糧,鹽糧不足加以京運饋餉,溢于常額而橫費者,滋甚矣。
庫府空而國計日絀,田野耗而民力不支,今日缺乏之故,供邊之費固其大者。”
明朝執行的是軍屯制度,一鎮軍屯足夠養活一鎮兵馬,本不需要使用民糧和朝廷饋餉,不過那是明初時候的事兒了。
之后的正統年間發生“土木堡之變”后,明朝北方邊境壓力陡增,朝廷開始增設邊鎮穩固邊防,因為邊鎮兵力不足,于是開始募兵,其后因招募不足就開始從內地衛所抽調客兵。
大軍云集之下,雖然邊鎮安全得到穩固,可軍餉的開支也就大了,特別是客軍調動所需銀糧更多。
當然,軍屯制度崩壞的事兒,魏廣德沒提,畢竟這事兒要是捅開了,那就是得罪全大明的勛貴武將,說不好還要丟掉小命。
但最起碼,這樣一說,隆慶皇帝也大概知道了為什么明初不費朝廷銀糧到現在占據國用大半的原因。
“朕看了戶部過往奏報,從前朝啟用老庫,到今日老庫已經耗盡,全都是兵餉所致”
隆慶皇帝問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兵餉居然需要這么多銀子嗎
要知道,明朝建立以后一直到正德朝,朝廷收支至少還能做到勉強平衡,即便有虧空,第二、三年往往都能補上,就沒有動用過老庫的銀子。
但是到了嘉靖朝,國用才陡然增加,到不得不啟用老庫的地步。
而且就是在嘉靖朝,僅僅二十余年的時間里,就把前朝封存的數個老庫耗盡,確實也是非常罕見的。
但是,嘉靖朝耗盡國力卻不全是因為兵餉所致,雖然兵餉確實是朝廷虧空的一個重要原因,但絕對不是根本原因。
“陛下可曾記得嘉靖四十一年時,林潤林御史奏疏曾言,天下財賦,歲供京師米計四百萬石,而各處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視輸京師之數不啻倍之,年復一年,愈加蕃衍,勢窮弊極,將何以支
前朝耗盡老庫,其實就是各藩府向朝廷奏討的緣故。
太祖時期定下制度,宗藩不得經營四民業,所有宗室成員均食俸祿,藩府向先帝奏討,先帝也只能盡量滿足,糧米不足就折銀,愈久這虧空可不就大了。”
魏廣德答道。
聽到是宗室和兵餉拖垮嘉靖朝財政,隆慶皇帝當即就默然了。
因為他已經意識到,嘉靖朝的頑疾貌似到了隆慶朝依舊存在。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