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布想想才答道,“除此外,和其他閣老無異。”
“他要處理彈劾奏疏”
魏廣德皺皺眉,旋即明白他這么做的目的。
高拱在內閣里,一向把整頓吏治掛在嘴邊,而且理解還非常之深。
高拱入閣前夕,在禮部尚書任上,還撰寫了挽頹習以崇圣治疏,也就是后來外界盛傳的除八弊疏。
此疏高拱對嘉靖后期逐漸形成的弊政親身觀察、深思熟慮而提出來的。
觀此疏就能大致理解他對當時政治環境的分析,時局艱危的根源在于“積習之不善”,對這種“積習”條分縷析,列為“八弊”。
一曰“壞法”,即曲解法律,任意輕重;
二曰“黷貨”,即賣官鬻爵,貪贓納賄;
三曰“刻薄”,即冷酷苛薄,刁難民眾;
四曰“爭妒”,即爭功嫁禍,彼此排擠;
五曰“推諉”,即推責委過,功罪不分;
六曰“黨比”,即拉幫結派,黨同伐異;
七曰“茍且”,即因循塞責,茍應故事;
八曰“浮言”,即議論叢雜,混淆是非。
不得不說,就算是魏廣德這個后世人看了,也會拍手叫好,因為高拱對大明吏治的分析很到位,即便是到了后世也不過時。
嘉靖中期以來,官場盛行唯名是求、唯利是圖的風氣,官員為追求名利和官運亨通,貪賄成風。嚴嵩執政,更使官風大壞,“奔競成俗,賕賂公行”。
他們公開賣官,“官無大小,皆有定價”,“凡文武遷擢,不論可否,但衡金之多寡而畀之。”
各級官員,因賄而得官,因官而得賄,“去百而求千,去千而求萬”。
在高拱眼中,如不徹底破除貪污納賄、賣官鬻爵的弊政,國將不治,朝政必衰。
魏廣德不反對整頓吏治,雖然他不想沾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但不代表他也放任其滋生。
對貪官污吏,哪朝哪代其實都深惡痛絕。
不過,魏廣德主要防備的還是高拱借此行排除異己之事,所以就對蘆布吩咐道“一會兒你去中書那邊查查,抄錄下近期處理了那些人,都是因為什么事兒。”
身處內閣機要,資料自然也很齊全。
畢竟不管是科道言官彈劾還是吏部查處,都會上奏,自然內閣都會留下記錄。
快中午的時候,魏廣德就已經從蘆布那里拿到了一份名單,詳細記錄近期高拱處理的官員情況。
魏廣德大略看了一遍,倒是看不出有什么明確的指向性,也就是說貌似不是在為打擊某些勢力而采取的行動。
吏科都給事中鄭大經彈劾惠安縣知縣蕭繼美,久竊虛名,近乃使行千金于輦轂之下,請逮治之。
而最后高拱和隆慶皇帝都批了“可”,想來人現在已經被逮捕入獄了。
還有直隸巡按御史楊家相彈劾漕運把總指揮同知李天佑等八人貪污不職,及吏部查辦刑部山西司郎中孫大霖納賄銀近三千兩,贓跡數多,照依貪例,孫大霖革職為民等。
既然看不出高拱有什么動作,魏廣德自然也沒法說什么,最起碼高拱整肅官場風氣是好事兒。
高拱處理的七八個人里,皆涉及賄金,貪贓必然枉法,枉法為了貪贓。
以嚴刑峻法懲治貪賄,清除污俗,魏廣德沒意見,不過看到高拱回朝這么短的時間處理這么多案子,還是暗自乍舌,反貪力度堪稱大明朝僅有。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