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系年初時有人對他不職的彈劾,讓霍翼很輕易的相信此事就是高拱在被背后搗鬼,指使科道言官對他進行的攻擊。
目的,自然是他屁股下面的位置。
看來高拱在回京之初,就已經對兵部尚書之位垂涎已久了。
因為高拱突然對兵部提出諸多改革意見,讓隆慶皇帝終于答應讓高拱接受京營事,魏廣德不再過問。
本來高拱突然插手京營改制就讓霍翼警覺,再有這幾道奏疏,讓霍翼感受到高拱濃濃的惡意。
魏廣德一直抱著的心思就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高拱想要插手京營,那就讓他去好了。
京營可不是那么好弄的,里面涉及太多勛貴利益,他涉入其中都是如履薄冰,遇事處置都得小心翼翼。
既然高拱要摻和,他當然樂意讓給他去干。
不過現在才有些明白,或許這就是高拱在給他示威,表露出一絲威脅之意。
所以現在知道高拱又和兵部尚書霍翼干上了,魏廣德心里只是偷樂,讓他們斗個你死我活,他就在一旁看熱鬧就是了。
不過魏廣德終究還是把高拱想的膚淺了,實際上現在的大明朝對外,“外夷之患,北虜為急,兩粵次之,滇蜀又次之,倭夷又次之,西羌又次之”。
特別是嘉靖、隆慶兩朝交替之際,“王朝九邊皆鄰敵,在宣大山西則有俺答諸部,在陜西三邊則有吉能諸部,在薊遼則有土蠻諸部。西馳東騖,擾我疆場,迄無寧歲”。
而對內,則是因為貪官污吏橫行,官場潛規則眾多,導致種種怪象滋生,空有龐大國力卻無法集中到中央手中進行改革,還因為財政捉襟見肘,處處受限。
針對如此惡劣之形勢,高拱力主實行改革,是由外到內逐步推進,先是期望重新建立大明強大的邊防體系,再對內進行整肅。
高拱被罷職回新鄭這兩年,他可沒有沉寂在懊悔或者憤怒中,而是退出朝堂后,更多的在思考如何落實他心目中的大明該如何進行改革。
先對軍事進行大調整,鞏固邊防,再對內整肅官場,最后對一些不適合現時的國策進行調整,以期讓國家重回明初盛世。
魏廣德這些年因為和陳以勤、殷士譫聚成小團體,在內閣里好強霸占慣了,做事兒先想到的就是爭斗,早就忘了現今大明的處境。
他只記得大明朝還有百年時間,根本沒有去想過做太多事,更多抱有的是得過且過的念頭,所以對高拱已經開始的政治改革絲毫沒有覺察到。
在他看來,高拱的回歸肯定就是要爭奪他們原本到手的權利。
而實際上,此時的高拱那里還有心思和他們這個小集團爭斗,有皇帝的支持,他是勝券在握,大勢在手那里還會去看他們。
兵部已經插手,而現在他又在和吏部侍郎張四維忙著裁革官場冗員的清單,他現在就是要大干一場。
雖然他還沒有內閣首輔之名,但已經擁有了內閣首輔之權。
不過在魏廣德看霍翼奏疏的時候,高拱也已經回到了值房里,知道了霍翼那篇奏疏的內容,這令他大為光火。
霍翼提到的陳年舊事,乃是嘉靖四十年他還在禮部擔任侍郎之時,議歲出戶部侍郎一人駐薊鎮總理糧餉,時戶部侍郎有空缺,內閣商議時就提出由高拱轉遷戶部左侍郎前往薊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