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使來朝不僅是為上貢方物,更重要的任務是為本國統治者“請封”,即請求天朝對本國統治者予以冊封,頒授冊寶印綬。
在封貢體系下,天朝作為宗主國冊封的政治意義在于授予藩屬國統治者王室的統治合法性并為其背書,以天朝的政治軍事實力保護其政權穩定和國家安全;另一方面,藩屬國統治者的繼承或更迭必須經由封貢體系下的特定程序得到宗主國的承認,否則就違背了封貢體系下的政治倫理,宗主國有權強力干涉。
所以,王崇古在方逢時面前,說上策的后半部分就是“封貢互市”,也就是說還要俺答汗接受大明皇帝的冊封。
實際上,要俺答汗向大明皇帝低頭,王崇古也沒有把握,方逢時就更是如此想。
想當初,俺答汗的兵馬可是打到京城腳下,這樣的人要他向大明皇帝稱臣,難度可想而知,很自然的,方逢時就搖搖頭說道“總督大人,雖然若是俺答汗愿意稱臣,開互市朝廷或許會答應,但俺答汗可未必愿意。”
在這里,其實有兩個難點,一是朝廷愿不愿意冊封俺答汗,之后才是俺答汗愿不愿意稱臣。
“難點確實在這里,但是你注意到沒有,俺答汗一直想與我大明互市。
前朝時,就曾十數次派使者前來大明,希望大明能通貢互市,只是不愿意接受冊封,所以先帝都是一口回絕這個要求,甚至連使者都不見。”
在這里,王崇古其實說的已經很婉轉,大明豈止是不見使者,根本就是邊將直接砍殺使者回去報功。
俺答汗發動“庚戌之變”前幾年,幾撥使者都被明軍射殺,明宣大總督翁萬達痛斥這種做法“大失夷心,橫挑巨釁”,并上疏強調“王者之待夷狄,來則勿拒”,應接納俺答的貢使。
不過這個主張,并沒有得到嘉靖皇帝的認同。
嘉靖二十八年,俺答等率兵至宣府,與明軍激戰,并要求入貢,為避免使者再被扣殺,令軍士束書于矢端,射入明軍營,為表明誠意,歸還所掠人丁,并稱“以求貢不得,故屢搶。許貢,當約束部落不犯邊”,最后警告明朝,如不答應入貢,“秋且復入,過關搶京輔”。
對這樣赤裸裸的威脅,當時的嘉靖皇帝依然拒絕了他的請求。
王崇古其實在這個時候再提“封貢”,就是認定草原生存艱難,俺答汗是想和大明互市換取生存物資,而手上的把漢那吉不過是給俺答汗一個臺階,讓他可以以保護孫子的名義低頭。
方逢時有心反對,不過又想到現在的皇帝已經不是當初的嘉靖,那時候這樣的提議想都不要想。
現在是新皇,隆慶皇帝未必不愿意用這個方式,解除來自北方的威脅。
抬頭看了眼王崇古,方逢時最后還是點頭道“總督大人有此高見,可上奏京城,請陛下圣裁。”
“不管結果如何,嘗試一下總是好的。”
王崇古看了眼方逢時,悠悠說道。
“是啊,北方邊鎮受蒙虜侵襲,這些年過得苦,若是真能實現封貢互市,雙方關系就可以緩解,百姓也能安居樂業,自然是好的。”
方逢時雖然心中有擔心,但還是附和道。
“那好,我這就你一份奏疏,行之幫我斟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