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間,王崇古命人準備好筆墨紙硯,快速書寫了一封奏疏,不待筆墨晾干就給方逢時看。
方逢時仔細看完,發覺行文老辣,倒是沒什么值得修改的,當即點頭稱好。
按照奏疏格式,王崇古又重新謄抄一遍,落實自己和方逢時的名字,此奏疏即為為夷酋款塞酌議事宜疏,疏成當即命人快馬加鞭遞送京城。
此時,消息已經在北京城傳開,都知道俺答汗的孫子帶著部下投降大明,一時間倒是有許多百姓稱贊皇帝英明。
畢竟俺答汗給京城百姓留下的印象太深,多少年沒有經歷過戰火涂炭,可就是這個人數次威脅到京城安危,讓京城戒嚴以備。
這幾日,內閣由高拱牽頭,每天都阻止閣臣分析大同局勢。
當然,這么做都是隆慶皇帝的授意,自然是想要找到解決當前局勢最好的辦法。
因為張居正的建議,以大同為預設戰場和俺答汗決戰的策略被提的最多。
雖然魏廣德依舊堅持俺答汗不會為此發動大戰,可也不得不認真考慮實施細節,甚至已經開始聯系兵部,讓他們全天下挑選精兵強將以備不時之需。
從嘉靖朝繼承下來的思想,大明就沒有和蒙古人通商交好的想法,自然每當和蒙古人發生關系時,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怎么獲得戰爭的勝利。
這也是這十余年來,俺答汗似乎也熄了和大明“通貢”的念頭有關,已經不再派遣使者來大明請求互市貿易了。
就是在這樣的氛圍里,王崇古和方逢時商議的為夷酋款塞酌議事宜疏送到了京城,交到了內閣首輔李春芳手中。
等李春芳看完此疏,只是皺眉,中策和下策倒是和這些天內閣商議的結果一致。
其中,堅守和養著把漢那吉,等到俺答汗歸天以后進行扶持,以幫助他控制草原的策略,就有魏廣德提出來,其實也是受到“代理人戰爭”經驗的影響。
魏廣德想到了大明物資幫助,幫把漢那吉獲得草原控制權,讓草原內訌,削弱他們的勢力,進而和大明交好,恢復邊境的安寧。
可偏偏就是因為和俺答汗打生打死多少年的影響,魏廣德就是沒想到要和俺答汗進行和平談判,解決兩下的交惡。
“來人,速去請次輔高拱來我這里。”
李春芳開口吩咐道,不過書吏剛走到門口,他忽然又叫住他道“把其他閣臣也都叫來。”
王崇古和方逢時的策略,上策算不得好,這是李春芳的看法,因為他不認為“封貢”能夠實現。
不能“封貢”,把漢那吉就絕對不能交換趙全等叛匪和被掠人口,這算起了實際上虧了。
按照魏廣德提出“代理人戰爭”的模式,對大明其實才是最有利的,這是幾天商議后,李春芳得到的結論。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