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這事關皇帝的臉面,到死他都要堅持。
就在這是,張居正也走進了首輔值房,看到高拱先一步到達也不奇怪,只是拱手向二人行禮。
“叔大,這里有大同總督王崇古和巡撫方逢時的奏疏,你先看看再說。”
李春芳開口說道,把高拱剛看過的奏疏又遞給了張居正。
在張居正還在看奏疏的時候,魏廣德和殷士譫也聯袂進入屋里。
等幾個人都看完奏疏后,沒有預想中的激烈議論,屋里陷入了沉默,都在思考奏疏里的建議。
俺答汗的孫子降明,俺答汗會不惜一切代價進行交換嗎
魏廣德表示有點懷疑,甚至一開始他都不認為哪怕能夠換取到一個白蓮教徒。
在魏廣德的意識中,俺答汗應該會要大明放人,不是談條件,而是要求,否則就直接開戰。
除了武力脅迫,魏廣德不認為俺答汗會談條件,所以看到這份奏疏后,他第一反應是王崇古、方逢時異想天開了。
不過看到后面,王崇古陳述了從把漢那吉嘴里知道的更多草原事,以及“庚戌之變”前后發生的事兒,魏廣德又有點拿不定主意了。
互市,似乎是俺答汗一直追求的,求而不得自然就只能搶。
甚至,王崇古把“庚戌之變”發生前,邊將為迎合圣心擅殺蒙古使者的事兒都有詳細介紹。
“若是上策可以實現,自然最好,可以平息戰火,甚至結束九邊之危。”
終于,魏廣德還是率先開口說道。
殷士譫也是出聲附和了魏廣德的意見,倒不是他沒主見,而是既然是上策,自然有可取之處。
不管張居正的建議還是王崇古的中下策,都勢必有一場大戰要發生,能夠避免而大明又能達成自己的目的,自然是最好的。
張居正此前認為大同可以決戰,但現在看到這份奏疏后,態度也有所變化。
因為對邊境實情的不了解,他和魏廣德一樣,根本沒想過能夠談判解決此事。
“若是能以此為契機,和俺答汗講和,以互市為條件讓其稱臣,確實對朝廷最有利。”
張居正終于還是開口道,“不過,我擔心這消息傳出后,百官會反對和蒙古的和解。”
“自“庚戌之變”后,我大明朝臣幾乎就再沒人說互市了,也是因為先帝態度堅決的原因。
可是此一時彼一時,繼續強硬下去,對朝廷其實也是不利的。
如果九邊危機能解,最起碼邊屯恢復,朝廷的負擔就能減輕許多。”
殷士譫卻說道,“所以,不用擔心百官反對,有反對必然也有支持,主要還是陛下那里的態度。”
殷士譫的話正好說中重點,只要隆慶皇帝有心答應,百官反對其實也無用。
當然,前提是內閣也支持,并且愿意全力推動此事。
而殷士譫也恰好說出了和談帶來的最大好處,能夠緩解大明窘迫的財政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