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蒙古人的羊毛只能做粗糙的衣帽等物,那是因為蒙古人技藝不高的緣故,西方這個時代毛紡織業已經發展起來,只要加大成本其實要可以織造精致的毛紡織品。
其實,最早看到蘭絨的時候,魏廣德就有心投資羊絨產業,不過擔心在大明爆發“羊吃人”事件,所以強按下這個念頭。
資本逐利,資本家沒有底限,這些權貴同樣沒有。
不過,現在如果大明和蒙古人議和,那就意味著大草原上能夠有充足的羊毛原料,自然就不擔心內地田地因此被圈占拿去養羊,這毛紡織業貌似在大明也就可以發展起來。
以大明能工巧匠的技藝,紡織機的改進自然是不在話下,相信大明的毛紡織品應該也能達到西方的水平甚至超越。
在魏廣德不多的學校記憶里,似乎西方經濟發展幾個重要的東西,除了蒸汽機、煉鋼技術,紡織機的改進也是很重要的推動因素,它讓西方人第一次領略到技術革新帶來的成果。
蘭絨為什么在后世名聲不顯,魏廣德猜測可能也是和西方有關。
畢竟歐洲國家的紡織業是他們經濟發展最早的行業,技藝上因為時間長的原因產品肯定是非常精湛,甩中國毛紡織品幾條街,最后蘭絨的沒落怕就是被人搶占走市場造成的。
當然,實際上蘭絨的消亡也確實是在清朝。
清朝中期以前,蘭絨的交易量還是非常大的,因為清朝的時候已經解決了制約大明羊絨發展的壁壘,有西北巨大的羊毛產量做為支撐。
據傳,在清朝乾隆時期,每年蘭絨的交易量高達萬兩黃金。
而蘭絨這項傳統技藝的消失,則是因為到了清朝晚期,洋務運動興起,在明清蘭絨生產技術的基礎上,蘭州開辦了蘭州織呢局,利用西北地區豐富的羊毛原料,來生產毛布。
好吧,這時候的蘭絨已經被西方的紡織技藝取代,采用西方的工藝生產產品了。
自然,蘭絨也就不再被人提及。
“善貸,你的意思我大概明白了。
那邊的損失,就用草原上的羊毛來取代,我們讓他們用羊毛交易鹽鐵茶,再把羊毛紡織販賣出去。”
徐文璧似乎還是有些猶豫,不過魏廣德知道他擔心的是什么,于是笑道“互市上賺一筆,紡織作坊上再賺一筆,這利潤可是不小的。
據我所知,草原上這羊毛還真不值錢,跟白撿的差不多。”
“做生意能賺多少好像也沒現在這么賺錢啊。”
徐文璧皺眉說道。
“大哥,堂堂國公府,難道真差那點銀子不成”
魏廣德看著徐文璧的樣子,悠悠說道“你可是與國同休的國公爺,大明朝現在的情況你不可能不知道,朝廷財政因為北方軍費支出已經瀕臨絕境。
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會發生什么事兒你想過嗎
朝廷若是不存在了,那才是對徐家最大的打擊。”
魏廣德說最后一段話的時候,聲音已經壓得極低,只二人可聞,因為這話里有些犯忌諱。
“這生意雖說可能真沒有現在來錢容易,可細水長流,年年都有穩定進項,而且還不擔什么風險。
那些從中撈銀子的手段,不管怎么說都上不得臺面,家中子弟也要派去邊鎮受苦,何苦來哉。”
魏廣德又說道。
“可是沒了兩邊的對立,族中子弟積累功勞就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