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兇多吉少”這四個字,方逢時不免就多想了一層,認為或許就是這樣。
鮑崇德一行人生死未卜,但他們不能一直這樣坐等時間白白溜走,感覺好像還是該做點什么才是。
“你有合適人選嗎”
王崇古只是略微皺眉就認可了方逢時的觀點,他們耽擱不起時間,還是的盡快和俺答汗取得聯系才行。
不管他答不答應講和,至少知道對方的態度,他們也好今早回復京城。
方逢時對此卻是搖搖頭,他其實比起王崇古來,也不過先到大同半年時間,加之身邊又多是行政方面的人才,若是計算賦稅、清點田畝人口自是不在話下,即便是刑名也是頗為熟悉,可要讓他們這些人跑到大草原去找俺答汗,怕是自己先嚇死了。
至于自己的標營,本就規模偏小,不過數百人,平時裝裝樣子還行,可要說膽大心細的人才,還真沒發現一個。
所以,這個時候方逢時還是看向王崇古,希望他能夠有得力人手,派出去執行這趟差事兒。
“容我好好想想。”
王崇古無奈,只好答道。
如此又是兩天時間,這兩天里,送往乾清宮的奏疏如雪片般飛來,內閣的態度經過這么多天的時間早已經不是秘密。
一些原本還持觀望態度的官員,這個時候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紛紛書寫奏疏表達自己的態度。
有支持大同和議的,也有反對和議之人。
奏疏里雖然不敢對內閣閣臣進行攻訐,卻都齊刷刷把矛頭指向了此事件的始作俑者王崇古和方逢時,斥責其漢奸誤國。
之前一直保持沉默的隆慶皇帝看到這么多奏疏,似乎也是有點慌神。
這次上奏的官員,可比之前任何事的都要多,不止是科道言官火力全開,朝廷各個衙門的官員這個時候都紛紛選擇了站隊表態。
除此以外,平時極少插手國事的勛貴們也是下場,紛紛上奏。
這些奏疏也是明顯分成兩派,分別以英國公張溶和定國公徐文璧為首,各自斥責對方誤國。
隆慶皇帝本意其實也是被高拱、魏廣德等人說服的,朝廷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錢財。
繼續和蒙古人對峙,朝廷就每每需要投入大筆銀錢投入邊鎮,而現實情況是朝廷已經有支撐不起這么大筆的軍費支出。
如果能夠以把漢那吉降明為契機,和俺答汗言歸于好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事兒,可以挽救每況愈下的大明財政。
不過隆慶皇帝的顧慮,在這些反對奏疏中也得到印證,和他持同樣想法的官員也是不少。
一開始,隆慶皇帝心里其實還是有些沾沾自喜的,因為他感覺想到這些官員前面去了,所以當時并沒有一口答應此事。
但是這樣的奏疏看多了,人的態度難免受到奏疏影響,他也開始懷疑起來。
這次內閣的決議,到底是對還是不對
現在內閣里的所有閣臣,都是他信任的臣公,但就送來的奏疏,隆慶皇帝讓人分門別類歸置以后可以看出來,反對的比支持的多。
當然,他也注意到了,朝廷三品以上重臣里,支持者和反對者幾乎持平。
通過分析奏疏來源,他也看出來了,中高級官員大致是五五分,而反對者大多集中在低品級官員當中。
這些人大多進入仕途時間不長,所以在心里還持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想法,還沒有形成官場中“利益至上”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