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陛下下旨,開廷議吧,諸公以為如何”
李春芳也看出當下朝堂風向不對,于是開口提議道。
知道繼續拖下去,或許只會適得其反,因為反對的人太多,而這時間大部分人都是習慣了人云亦云。
魏廣德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他只是在心里默默計算了自己這邊能得到的支持票,確實已經達到廷臣里的一半。
還有如朱衡等一些人,雖然在他們過去游說的時候被拒絕,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前置條件,但魏廣德畢竟還是在心里有那么一絲僥幸。
或許,在廷議的時候,朱衡會看在老鄉的面上,選擇支持他。
其實,并不是所有反對者都是無腦般全部反對,大部分反對者都只是針對“互市”一項,認為互市后會助漲蒙古人的實力,從而對大明構成更大的威脅。
你說他們的想法不對嗎
其實,若不是知道蒙古人的時代已經過去,以后的蒙古會更加沒落,魏廣德或許都會站在他們那邊。
實在是成吉思汗給天下人的印象太深了。
在沒有他出現前,大草原上的蒙古人就是一盤散沙,被周圍有組織的國家隨意完虐。
不管是西夏還是遼國,以及后來出現的金國,都把草原看成自己的牧場,予取予求。
為了實現他們長久掌控草原的目的,還故意制造草原上各部族之間無休止的殺戮,以此削弱蒙古人的實力。
這一切直到成吉思汗的橫空出世,他聚合了草原上的所有蒙古部族,建立起強大的、統一的政權,然后一個個點名,先滅西夏,再滅后金,南宋,席卷歐亞大陸。
雖然蒙古人打到西方的時候,成吉思汗早就死了,可他們畢竟都是因為沾了他的光。
也是因為廣袤的草原在團結的蒙古人眼里已經不夠大,不足以讓他的子孫分封,于是蒙古人一路向西,建立一個個汗國。
面對這樣強大的敵人,謹慎些,其實并沒有錯。
魏廣德當然不知道隆慶和議,但是他知道蒙古人衰落是歷史的必然,以后的世界歷史已經沒有他們的事兒了,所以自然對互市不以為然。
最起碼,和蒙古人講和以后,大明可以緩口氣,進行一些內部的調整,魏廣德其實把目光早就投向了東北方那白山黑水之間。
歷史大走向很清楚,最后就是從那片土地上走出來的外族,最后成功問鼎中原。
而因為他們自己存在的各種原因,他們選擇了泯滅漢人的優良傳統,一昧選擇愚民政策,以為這樣就可以保證他們長久的統治這片土地。
后世近代的屈辱,其實就是因此造成。
實際上若是在鴉片戰爭時期,中國的統治者是漢人的話,即便和西方國家存在巨大的技術差距,漢人也能很快學會西方那些先進技術,進而迎頭趕上,甚至超越。
就如同大明,一樣遭遇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人的威脅,但是在幾次戰爭下來,漢人意識到雙方武器上的差別,馬上就學習對方的技術,雙方的差距很快就縮小下來。
在李春芳說話以后,高拱很快就表達了支持的態度,隨后是殷士譫和張居正,魏廣德稍遲了片刻,但確認雙方力量對比接近以后,他也選擇了點頭支持。
“既如此,那就請陛下下旨,明日舉行廷議。”
李春芳開口說道,隨即看著高拱道“此事,就你我去乾清宮稟明陛下。”
“好。”
高拱當即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