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高拱和張居正只想盡快進行內部改革,不想再被北方威脅干擾他們的計劃。
“大同和談是當初內閣的一致決議,也經過了廷議,你反對有什么用。”
高拱看著暴怒的殷士譫,不屑冷笑道“而且朝廷歷來對于封貢都是如此,給予下屬番邦賞賜,哪次不是這樣
對別的藩國可以,對于順義王就不行了這是何道理”
“正甫,你想的是什么,我們其實都清楚,可朝廷當下的情況,消弭北方隱患是當務之急。
江西、南直隸現在都在試行一條鞭法,眼看著已經大成,接下來就要向全國推廣,這個時候容不得外力打斷。
一條鞭法,實施起來的阻力會有多大你應該明白,何況此法的精髓還在于丈量天下田畝,犁清賦稅。
我們內閣在這個時候更應該精誠團結,斷不能因為這些許小事就自亂陣腳。”
張居正接著高拱的話就說道。
雖然張居正和高拱也是各懷心思,可在這個問題上,他和高拱的看法一致,自然是站在一起對付殷士譫。
而首輔李春芳此時只是坐在首輔位上,默默的看著三人的爭論。
關于此事,內閣已經爭論數日,朝野上下也是議論紛紛。
但是因為上次的廷議,這次公開站出來反對的聲音出人意料的小了不少。
當然,不是說當初反對的人都改變了立場,而是在這幾個月里,那些態度最強硬的科道言官大多被外放出去。
這些自然是高拱的手筆,自然不服他,那就調出京城去。
剩下的那些人,看到這樣的光景,自然心里就投鼠忌器。
除了郭乾、朱衡等六部尚書還敢在內閣大聲反對外,其他人大多啞火。
即便是侍郎這樣的重臣,也不想被調到南京去做尚書。
至于郭乾敢鬧,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他不滿此事。
要知道,大同和議這可是兵部的事兒,內閣橫插一手不說,居然還答應優厚的撫賞。
好吧,如果真議和了,這兵部尚書當起來也就沒什么意思了,實在是前后變化太大。
雖然短期內,大明在邊鎮的大量駐軍不會全撤,但是之后的重啟的屯田,背后受損的那些世家大族可都是不好惹的主兒。
別便宜沒占到,自己還惹一身騷,那就不值得了。
所以,郭乾是巴不得鬧大,讓朝廷把他免了,可以回家養老,免得樹敵太多,養老都成問題。
不過他想離開,朝廷自然不會輕易放他走。
畢竟是兵部尚書,事關軍國大事,而且他還是隆慶皇帝欽點的。
剛剛上任沒多久就要離開,多少也有些說不過去。
所以,他現在只能以一種近乎執拗的性格激怒內閣閣臣,甚至隆慶皇帝。
至于朱衡,他一直就反對互市,這倒不是他看得更遠,而是不希望資敵。
而此時的隆慶皇帝也是因為閣臣和六部尚書之間意見不一,感到左右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