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朝后期,各個皇帝開始有意拖延太子出閣時間。
明英宗的皇太子朱見深出閣讀書時已經年滿12歲,明孝宗的太子朱厚照雖然出閣時間沒有偏離太多,9歲出閣讀書。
而當今的隆慶皇帝,他在登基初始就拒絕了禮部進獻太子出閣讀書儀注的編制,之后更是多次阻撓即滿八歲太子朱翊鈞出閣讀書。
當時,禮部以“國家舊制,東宮出閣讀書期不出八歲”為由勸諫。
但隆慶皇帝始終態度堅決,將出閣時間定在太子十歲以后。
當然,這其中也有魏廣德的原因,因為他在和隆慶皇帝討論育兒之道時,魏廣德就曾感嘆學童啟蒙太早,實在是太辛苦了,所以他的兒子雖然會早早發蒙,但絕不會上太多課業,每天最多學習一個時辰。
小孩子,還是要有更多的玩耍時間。
也不知道是否受到這些話的影響,隆慶皇帝對太子的教育就變得不上心了。
因為一旦開了口子,之后的教育可就不是他這個皇帝能控制的,那得是內閣、禮部商議而定,總之他們是能夠找到各種理由實行自己的教育。
皇帝希望太子能文武雙全、才德兼備,可大臣們則傾向于讓太子只學習四書五經,騎射和其他軍政學習則予以免除。
這種矛盾皆因在土木堡戰役中,明英宗朱祁鎮聽信寵臣王振的讒言而一意孤行,御駕親征。
最終,他不僅自己淪為瓦剌軍的俘虜,還讓明朝武將功勛集團受到了大面積的摧毀,很多文官武將戰死沙場,就連明成祖朱棣留下來的五十萬大軍都在這場戰役中灰飛湮滅,這直接導致明朝從文武并重轉向重文抑武。
出閣教育的學習重點也就相應轉變,太子教育變成了形式教化主義,皇帝與朝中大臣對于出閣教育的期望目標不再一致。
儒學和各代帝王的祖訓、寶訓成了空疏之學,皇子們只懂大談修身治國平天下,卻對人間疾苦一無所知,也缺乏實際的溝通和治國能力。
“問道”和“濟世”相分離,不能學以致用、不能在實踐中探索真理。
而且在明朝后期,教育人員的配置上也顯得墨守成規,呆板機械。
朝廷所聘的講官都是老成識大體的年長學者,他們嚴格遵守君臣之禮,在教育方法上不敢“越雷池一步”。
在教導幼小皇太子的過程中,幾乎沒有什么趣味性和互動性,更不存在師生間的雙向交流。
這種教育方式和理念讓皇室子弟感到枯燥乏味,對學習也變得沒什么興趣。
隆慶皇帝在裕袛時選定張居正和魏廣德教導太子朱翊鈞,未嘗不是意識到以前的講官都是胡子一大把的老夫子,所以想做出一些改變。
馮保陪著太子在皇宮里瞎轉悠,不過每次轉到宮門附近時,總是眼睛一眨不眨盯著宮門外。
馮保知道太子想什么,可是今時不同往日,幼時朱翊鈞啥都不懂,那會兒又在裕王府,自然上街啥的很稀松平常。
可是現在不行了,這里是皇宮,朱翊鈞也已經是太子,自然就不敢帶他出去了。
“你說魏師傅啥時候回來他說可以帶我出去玩的。
長這么大,我都不記得大街上是什么樣子了。”
朱翊鈞這時候不由得嘆口氣道,一副少年老成像。
以前他就求過父皇隆慶皇帝,說讓馮保帶他出去,在街上逛逛,但是遭到了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