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清寧宮里。
馮保手里拿著一封信飛快的在宮中奔跑,向著太子朱翊鈞的寢宮奔來。
沿路上的太監、宮女都自覺讓到路兩邊,沖馮保行禮。
這位可是宮里的大太監,也是這清寧宮的天。
推門進去,此時朱翊鈞正坐在椅子上,有小太監正在給他梳頭。
古人留發,所以比后世人稍微麻煩點,那就是早上起來要梳洗一番才能示人,不然看上去就是蓬頭垢面的樣子。
“馮伴伴,遇到什么事兒了,這么著急忙慌的。”
因為梳頭的緣故,朱翊鈞依舊正襟危坐,沒有看向殿門。
“魏師傅給太子爺回信了。”
“師傅怎么說”
聽到是魏廣德的回信,朱翊鈞小臉一下子激動起來。
他也就是聽馮保講故事或者說書的時候知道,那些文人雅士沒事兒就給人寫信,好像是件很風雅的事兒,可惜他這么大也沒人給他寫過信。
這還是第一次有人給他寫信,小太子在心里感覺到極大的滿足感。
“這是魏閣老給太子爺的信,老奴可不敢看。”
馮保假裝尷尬的笑道。
“馮伴伴,你好笨,孤都不識字,魏師傅給我寫信,還不是要你讀給孤聽。”
朱翊鈞一聽馮保這蹩腳的理由就笑了,“你們快點給孤梳頭,孤還有正事兒要辦。”
兩個小太監一陣手忙腳亂,總算很快把太子的頭疏好,帶上一頂“爪拉帽”。
這點也和后世人的印象不同,其實在明朝的小孩子一般是不留發的,都是剃光頭,皇子和民間小孩也是一樣。
明代兒童有剃發習俗,皇室子女也不例外,宮中設有“篦頭房”,有近侍十余員,專門負責為皇子女請發、留發、入囊、整容之事。
凡皇子、皇女誕生,到滿月剪胎發,百日命名后,便按期剃發,謂之“請發”。
皇子女們和民間的兒童一樣,將頭發全部剃掉,一根不留,“如佛子焉”。
皇子平時戴玄青縐紗制作的六瓣有頂圓帽,名曰“爪拉帽”,到十歲時開始留發,留發一年后,又選擇吉日“入囊”,即將頭發總束于腦后,納于特制的囊中,垂在身后。
囊寬二寸許,長尺余,冬天用玄色纻絲制作,夏天用玄色紗。
直到皇子選婚納妃時,才擇吉行冠禮,以示成人。
朱翊鈞因為要出閣讀書,嫌剃光頭不好看,所以已經留發一年了。
不過也正是因此,頭發要長不短的,打理起來還更加麻煩。
梳好頭,從馮保手里接過魏廣德的信看了眼,封口完好還蓋著魏廣德的私章,心里大是滿意。
“馮伴伴,給我讀讀師傅都寫了什么。”
朱翊鈞把信交回馮保手里,就催促道。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