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朝廷正是多事之秋,魏閣老入宮就先去內閣,這才是把社稷放在心上。
如今陛下年歲尚小,一切還托付先生盡心維持。”
李貴妃這時候開口說道。
倒不是魏廣德忘記去祭拜先帝,還真是因為內閣現在缺人,所以魏廣德一大早就先去內閣看看情況。
“今日請先生來這里,是因為先帝臨終前曾有話要哀家帶給先生。”
陳皇后開口說道。
聽到這兒,魏廣德立馬躬身肅立,他以為隆慶皇帝有遺旨給他。
不過和他想的不一樣,陳皇后揮揮手,就有內侍從偏殿里抱出一摞奏疏出來,站在皇后身側。
“魏先生,陛下臨終前對我說,他曾讓你私下寫了多份奏疏,主要是你對朝中難題的解決之法。
其中許多法子給他啟發很大,但是”
陳皇后話說到這里,稍微猶豫后才繼續說道“朝中反對的聲音很大。
先帝曾就其中一些奏疏征求過其他老臣的意見,大多都因為祖制不得不放棄,但是這些困擾已經是大明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先帝曾想讓高拱嘗試對其中一些進行改革,所以在很多問題上都選擇遷就高拱,就是要為他營造出一種氣勢,讓外臣不敢輕言反對。
但是天不遂人愿,先帝身體不行了,所以這個想法也就沒法實施了。
但是為了大明江山社稷,先帝希望你能夠在條件允許的前體下,嘗試推動其中一些。”
說到這里,陳皇后又指著那些魏廣德曾上給隆慶皇帝的奏疏道這些奏疏暫且先放在我這里,稍后我會一本本交給陛下,對其中一些不懂的,到時還請先生不吝賜教。
當初在裕袛的時候,先帝就曾定下,皇兒以后的教育全托付魏先生和張先生教導。
如今這朝堂被我們孤兒寡母搞成這樣,還請魏先生幫忙收拾。
聞言,魏廣德沖陳皇后一揖,情緒略顯激動的說道“娘娘言重了,這本就是臣等該分擔的責任。”
魏廣德從慈慶宮出來的時候,心中就在分析現在內閣的局勢。
隆慶皇帝在世時,咨詢那些奏疏會找誰
八成就是內閣成員,包括高拱、陳以勤、李春芳等人。
高拱這個人,怕是這些奏疏最有力的反對者。
魏廣德和高拱同僚這么多年,是了解他為人的,他一心想要把大明打造成明初的風清氣正,海晏河清的場景。
魏廣德的改革,顯然很多是對明初國策的改動,放到文官的眼里那就是改動祖制,而且這些東西大多對文官集團來說并沒有帶來什么利益。
是的,沒有文官集團的利益,雖然他們不至于就要舉雙手雙腳反對,但也不會用心支持。
至于李春芳和徐階,還是算了,人都已經致仕,不在朝廷,就算他們反對也沒用了,他們已經是過去式。
張居正。
這個名字一下子出現在魏廣德心頭。
如果說現在能阻礙魏廣德推動改革的人,怕也只有這個號稱大明第一改革家了。
回內閣的路上,魏廣德就緩慢踱步,一邊思考腦袋里不多的記憶。
張居正是為大明做了許多事兒的,充盈了大明干涸的國庫,那具體有哪些
記得當初和張居正閑聊的時候,貌似張居正和高拱對一條鞭法都是推崇的。
嚴格說來,一條鞭法其實是簡化大明朝復雜的賦稅,把許多稅混在一起征收,老百姓也覺得方便,朝廷也沒有吃虧。
對于地方官府,實際上也是減輕了工作,所以地方上大多支持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