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帝朱翊鈞的課程,主要是學習大學和尚書,按照安排,應該是先讀大學十遍,次讀尚書十遍,然后就是講官各隨進講。
這個,其實不是張居正、魏廣德定下來的,而是參考了當初英宗皇帝的學習課程。
魏廣德修的是尚書,倒是和了給小皇帝講課的要求。
不過尚書這本書,是四書五經里最麻煩的一本書,所選之人甚少,字數雖少,卻因為需要極強的記憶力,而讓人望而卻步。
尚書所用詞匯十分古老,行文習慣也與今天差異極大,基于此,一般人不會去讀。
尚書是漢代的叫法,以前就叫書,作為記言體史書,尚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官方檔案文獻資料之一,最初有多少篇,不知道,相傳是由孔子刪削整理出來的。
秦始皇焚書坑儒,禁絕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的流傳學習。
濟南人伏生是秦博士,焚書令下,他把尚書藏在墻壁之中,后來的戰亂中,伏生四處流亡。直到漢初,社會安定下來,他回去找書,已經損壞十多篇,只剩二十九篇了。
把尚書背下來可不容易,離開文字,就算伏生這樣的學者,也無法讓全書復原,只好用剩下的二十九篇在山東教書。
漢代通行文字是隸書,伏生之前藏起來的書是用秦篆或者古籀文字寫的。
因此,伏生教書時,得把古文字翻譯成“今文”,漢代立五經博士,就是用今文尚書做教材。
尚書的理解有多難
用國學大師梁啟超的話說就是,看尚書若是不看注釋就看不懂。
尚書盤庚里有這么一句話“迪高后丕乃崇降弗祥。”
是不是有一種“每一個字都認識,連在一起就不知什么意思”的感覺
但看看注釋就很容易明白,“迪”是語氣助詞,沒有意義。
“高后”是高祖、先祖的意思。
“丕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崇”是重大的意思。
“弗祥”是不祥、罪罰的意思。
素衣連在一起,意思是說“先祖于是就會重重地降下災禍”。
盡管如此,尚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經典之一,記載了上古時代的政治、軍事、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內容。
尚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個部分,每個部分分別記錄了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和政治制度。
尚書的內容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宗教制度、軍事制度、經濟制度等方面的內容,其中最重要的是它記錄了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尚書中的甘誓、湯誓、盤庚等篇章是研究上古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文獻。
另外,尚書中也包含了一些哲學思想,例如咸有一德篇中體現了儒家的道德思想,認為人應該遵守道德規范,追求道德完善。
洪范篇中則闡述了儒家的天命觀,認為天命是神圣的,人應該順應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