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籍是什么時候產生的?
其實是在萬歷十三年在兩淮鹽運司首設商籍,說到底還是為大鹽商們專門開立的戶籍。
是明清時期為解決商人戶籍與科舉問題而設立的附籍制度,因商人長期異地經營導致原籍脫節,故創立并將其納入戶籍體系。
該制度允許鹽商等商幫子弟在行商省分附籍,獲得科舉應試資格,通過特批府學名額實現“商而優則士“的階層流動。
也就是說,到現在為止,除了那些在老家有田產的商人外,大部份異地經商的商人子弟確實是不能參加科舉的。
于是,商人們為了家中子弟的教育和科舉,不得不每年頻繁奔波,在老家和自己經商的地方兩頭跑,打點和官府之間的關系。
今年,魏廣德計劃先把吏科之事解決,將整個官府納入朝廷管理之下,改革俸祿制度,待來年就嘗試從戶部分離出商稅局。
然后,他就再提議,讓各地商稅局可以掛靠向他們繳納商稅商人的附籍,也就是商籍,允許他們參加科舉考試。
也就是說,把商稅征收和商籍掛鉤,繳商稅就可以入商籍。
這樣,這些有錢的商人們就可以把孩子接到身邊,花錢雇請名師指導功課以備科舉考試。
別覺得商人子弟進入官場,會把大明官場搞的更加烏煙瘴氣。
其實,商戶子弟進入官場也不是稀奇事,身邊的張四維就屬于商戶之家。
至于他家的地主身份,其實不過是掩飾,都是經商賺錢后才置辦的產業。
魏廣德還在腦海里盤算,旁邊張居正就開口說道:“善貸的提議我覺得可行,這個事兒還不能等一條鞭法推行后再做,得早做打算。
我看,就從北直隸開始,把各地府縣官衙里的職位都登記一遍,斟酌著進行調整增減,定下制度來。
諸公以為如何?”
張四維和申時行聽后都是微微點頭,紛紛表態支持。
“叔大兄,諸位,我看其實不必一省一省做這事兒。
可以完成清丈之事的省份,讓他們盡快整理各府縣官衙里職位報到吏部去。
至于納入朝廷俸祿這事兒,暫時封鎖消息,等朝廷定下章程來再統一下發命令。
想來一年內各省都該完成清丈之事,來年就可以把官府職位全部定下來。
到時候在核定各省一條鞭法稅額后一并退出,等到那時候,再要求各省重編黃冊,按照白冊為準。
今年科舉那些官員,都還在各部觀政,我的意思都留下,除必要職缺安排人填補外,都留在各部辦公。
到重編黃冊時一邊分派下去,匯同都察院一起監督。
另外,吏部也把這些年備案后沒有分派的官員和舉人都進行詳細登記清查,到時候都安排下去做這個事兒。
說實話,我們挺幸運的,明后兩年就該再次編制黃冊,倒是省了不小的力氣。”
魏廣德沒提國子監的監生,因為他們本就是編制黃冊的主力,到時候肯定都要下去的。
至于發動這么多人,會不會有人于怨言。
那肯定是有的,不過做得好之后就可以在禮部拿到職缺,這就是明朝對他們貢獻的獎勵。
都是胡蘿卜加大棒的套路,分派下去差事兒,做好了論功行賞。
至于魏廣德說明后兩年朝廷就該再次大造黃冊也不是假的,從嘉靖四十一年到四十二年完成了大明歷史上第十五次黃冊的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