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在播州統治多年,勢力蟠根錯節,不容小覷。
而播州介於川、貴、湖之間,遠於王化,山川深阻,地勢險要,若生變也是麻煩。
叔大兄,朝廷早有意選擇一處土司行改土歸流之策,不妨就選楊應龍之播州。”
魏廣德對張居正意味深長的說道。
魏廣德話里意思很明白了,要廢除播州土司改土歸流,並以此為試點,就由不得張居正不深思。
歷朝歷代,中原王朝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管控一直都很鬆散,甚至為此不得不承認他們獨立建國,就比如宋時的大理。
后世大理國還是很出名的,都得益於金庸所著《天龍八部》。
歷史上的大理國一度實力強大,疆域囊括了今天中國的云南全部、貴州大部、四川省西南部,以及緬甸北部、寮國瑯勃拉邦地區和越南的一部分。
大理全國尊崇佛教,歷代國君多於暮年禪位為僧。
而大理國,恰恰就是中國歷史上西南地區多民族政權。
大理國繼承自南詔國,是八世紀崛起於云南一帶的古代少數民族政權,由蒙舍詔首領皮羅閣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建立。
隋末唐初洱海地區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分別被六個國王統領,被稱為六詔,分別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
因蒙舍詔在諸詔之南,稱為“南詔”。
歷史書上說在唐朝的支持下,蒙舍詔皮邏閣兼併其它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南詔政權從此開始。
南詔徙都太和城,唐賜皮邏閣蒙歸義,授特進封越國公,又封“云南王”。
而實際情況是,唐朝天寶戰爭中,南詔國大將軍段儉魏大敗唐軍,鞏固了南詔國統治。
而所謂的天寶戰爭,其實就是南詔國聯合吐蕃擊敗唐軍,戰后南詔國選擇歸順吐蕃,向吐蕃納貢。
而大唐對此卻毫無辦法,實際上大唐雖然軍力強盛,但面對吐蕃時卻始終綿軟無力。
對於高原,漢軍確實有深深的無力感,但是放棄大理,很重要的原因也是看到那里的復雜性。
此后,大理國一直延續到被蒙古所滅,都沒有被中原王朝統治。
阻礙的,其實就是這里地勢險要和土司盤亙。
明朝實際上也只是以封官的方式,名義上統治這一地區,卻很難真正插手土司部族內部事務。
更有土司見利忘義,里通外國合謀造反,明緬之戰其實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若要長治久安,非改土歸流不可。”
魏廣德開口說道。
“可朝廷不可能因為現在這事兒,就發兵攻打播州楊氏。”
張居正回過神來,對魏廣德開口道。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101.??】
“不急,可讓錦衣衛繼續搜集楊氏不軌證據。
適當的時候,稍微刺激一下,只不過兵部須提前在播州附近有所準備,避免事態波及太廣,讓周圍土司也被捲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