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面自覺利益不小,若是早早就把內情透露出去,對老魏家可不利。
至少拖延一兩年,老魏家在各府買下好地皮再放出消息去。
到那時候,他有馬里奧師徒的契約在手,就不怕他們被人挖墻腳。
而其他人,當然也可以參與,不過就得一兩年時間派船去歐羅巴請建筑師。
不過到那時候,他在全國建立大樓的計劃也早就開始了,他們的介入對魏家不會構成什么阻礙。
“呵呵,好好好,我到時就看看你這位點金手如何建西洋樓。”
張居正見魏廣德不愿意多言,也不好追問,也只能笑笑。
讓他也學魏廣德,他是干不出來的。
張家也有一些產業,可都隱藏極好,是府里門人在做,可不像魏廣德,經商都朝野共知。
這其實也是魏廣德故意漏的一個破綻,讓大家都知道,御史不愁沒有彈劾他的理由。
有道是人無完人,真做到最好,反而就遭宮里懷疑了。
讓你彈劾,可魏家的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別覺得身為內閣閣臣,還把手伸進都察院,就該對那里完全掌控,不讓御史彈劾。
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每年彈劾的任務,御史們也要盡力完成。
彈劾誰
小官彈劾有什么意思,那就得對著內閣、六部尚書這樣的大人物彈劾。
張居正每年至少幾十份彈劾奏疏,理由千奇百怪,但是卻無傷大雅。
魏廣德也一樣,就算別人不彈,魏廣德也會讓勞堪安排幾分奏疏說他幾句。
當初嚴嵩時,權侵朝野,都有御史前仆后繼彈劾他,你以為所有彈劾人都是奔著公心去的
一些人其實都是安排的,讓嘉靖皇帝對他放心,他還沒有完全掌握朝政。
沒人彈劾他,那估摸著嘉靖皇帝就得思量,嚴嵩到底留還是不留,對皇權威脅太大了。
嚴嵩在相位能夠穩穩噹噹,就是因為嘉靖皇帝看準了朝堂上倒嚴實力強大,這才敢放心用他。
嘉靖皇帝確實是個奇才,以藩王登基,卻很快就搞明白了所謂帝王心術,其實就是“平衡”。
朝堂上不能只有一個聲音,有,那就是取死之道。
保持朝堂上各方勢力的平衡,皇帝高高在上掌控這種局勢,皇權才會穩固。
天啟皇帝其實平衡做的還不錯,算是及格,但是崇禎就沒做好,東林黨實力太大而沒有得到強力打壓,是大明朝最后崩盤的重要原因。
就算他開始啟用非東林之人,也為時已晚。
這些,張居正並沒有教小皇帝,他更多的教導小皇帝的是以仁孝治國,講究儒家那一套。
張居正的教育其實很管用,因為萬歷一朝四十余年,萬歷皇帝即便對大臣再有不滿,也沒有下令誅殺過大臣,把“仁”字貫穿其皇帝生涯。
而對太后、兄弟的“優待”,又體現了“孝”的一面。
雖然在后世看來,這都是迂腐的“仁”、“孝”。
即便是被“詬病”對張居正的清算,引發張家后人許多死亡,其實萬歷皇帝只下旨“追贓”,並沒有要殺人。
不過魏廣德講了,不想弄出太多事兒來,或者說保自己平安,還是和小皇帝講講如何衛軍最好。
其實,嘉靖皇帝那一套很是剛烈,動不動就誅殺大臣。
用嘉靖皇帝那一套平衡朝堂,就算明知是皇帝的權術,對於大臣來說明牌你也無法可解。
這就是皇帝站著大義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