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德不會去恢復朱元璋那套不合時宜的政策,但是也在盡力重新梳理,希望查缺補漏重新完善制度。
只不過,當自身利益和制度之間有衝突的時候,他多少還是會有猶豫。
就比如“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魏廣德就猶豫了很久。
這項政策是在清朝雍正年間才被推行,打破了士紳免稅免役的優待,讓他們和普通百姓一樣需要服役。
當然,士紳老爺們是絕對不會去服役的,而是會錢請人代勞。
實際上,張居正改革里已經將人丁稅和部分徭役折現,但並不是全部。
要知道,明朝的賦役制度其實很復雜,非官吏未必能完全搞明白百姓到底需要承擔多少賦役。
為此,自然是召集自己這邊的人先商議,只有他們認可了,才代表可能提出來后,會得到一部分人的認同。
“善貸,此行要謹慎,一旦提出,怕是你會成為眾矢之的,被士紳豪族敵視。”
江治在聽完魏廣德的想法后,當即就勸告道。
張科、勞堪等人和魏廣德更加熟悉,聽到他的想法也都是咂舌,太大膽了。
他們為什么讀書,一開始可不就奔著免役去的,至於當官,那是過了院試衝擊鄉試時候才開始考慮的事兒。
可以說,這年頭,大部分讀書人其實一開始都是為了功名,有功名就可以免役免稅,這是朝廷對讀書人的優免政策。
之前朝廷因為大興官學,導致這幾年科舉士子猛增。
當然,讀書人多了,不代表免稅的人也多,畢竟每縣就那么多秀才名額,每科鄉試舉人數字也是恆定的,不會導致免役人口暴增。
但是如果真把讀書人的優免政策廢除,魏廣德就可能成為天下公敵。
百姓是不可能掌握真實情況的,他們只能通過讀書人之口了解政事,很容易就被欺騙。
后世人都說大明人分民戶、軍戶等分類,但其實民戶科舉取得功名后,戶籍上就會做出相應的變更,成為士,也就是儒戶。
而當獲得官身,成為官員以后,儒戶又會變更為宦戶,所以才有了官宦之家。
他們的戶籍,雖然依舊在民戶戶籍,但其實已經超越大多數人。
說實話,魏廣德也很不想提出這個政策,因為影響太大,對自己沒好處。
但是,當他復盤張居正改革成果后發現,如果不能對優免政策進行廢除,幾十年后的發展會怎樣
士紳階層難免再次利用優免條令濫用,再次侵占國稅造成新的財政危機。
可以說,封建王朝衰敗最大的原因是土地兼併,土地兼併的重要原因就是不公平的賦役制度。
士紳階層利用免稅特權可以積蓄財力,利用農戶在賦役上遇到的困境兼併他們的田地。
關鍵,他們還掌握著權利,可以肆意歪解。
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雖然不能夠解決土地兼併,但是卻能打破讀書人身上套著的光環,讓他們和普通人毫無差別,都要交稅,都要服徭役。